[原创]学习省委《决定》体会②用好“6+5”“精准网”(答川台记者问)
(2015-07-19 20:32:42)
标签:
灾区我省特色产业六个精准五个一批 |
分类: 扶贫论文 |
(2015年7月17日采访
文/王思铁
问:1、我省提出“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单独增加了一个“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意义何在?
答:就其重要意义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近些年,我省发生了汶川八级特大地震、芦山七级大地震。同时,我省是个多灾的省份,地震外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的贫困问题也较为突出。另方面,灾害历来是我省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比率高。特别是地震、洪水等灾害往往来势凶猛,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毁于一旦。再方面。灾害无情,往往“瞬间致贫”、一贫如洗。与其它原因产生的贫困相比,贫困比率更高、强度更强、深度更深。这个时候就需要紧急行动,迅速开展扶贫工作。可见,单独增加的这个“一批”,具有长远的、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问:2、灾区的扶贫与一般地区相比,有什么特点?又会有哪些独有的难点?
答:首先,就其特点来说,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时效性强。灾害突发,打击严重,救穷如救火,扶贫必须紧急行动。二是救助性强。灾情发生后,抗灾救灾阶段是救助扶贫、灾后重建阶段是救助扶贫与开发扶贫并重、发展振兴段才是开发扶贫为主。三是预案性强。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务院扶贫部门和省扶贫部门都制定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就是说,以此为标志,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走向了相结合的路子。四是有序性强。由于灾情的突发性与严峻性,扶贫必须有序而严密,确保及时而公平,否则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
至于难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任务艰难。特别是在抗灾救灾阶段,表现特别突出。像汶川、芦山这样的罕见灾害,瞬间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居民住房、生活设施等毁于一旦,而且扶贫时间要求急迫,完成任务就非常艰难。二是工作复杂。看起来灾区贫困原因单一,比如地震或洪灾致贫,但是,扶贫则是复杂的,多种方式、统筹推进的难度也是独特的。三是投入量大。与一般地方常规性扶贫相比,灾区扶贫的另一大难点就是投入量大,组织扶贫资源难度也就相应增大。
问:3、我省灾区扶贫,目前成效如何?下一步最突出的应该抓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总体说,我省灾区扶贫成效巨大、许多经验具有可供复制性。就汶川特大地震来说,2014年与2008年相比较,灾区39个极重、重灾县贫困人口下降140.49%,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5.18个百分点。进入灾后发展振兴阶段的2011年,省政府下发了《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今年是《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前几天,我到青川等几个极重、重灾县作《规划》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感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服务、农民增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比灾区重建结束时,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至于“下一步最突出的应该抓哪些方面的工作?”就汶川、芦山地震灾区来说,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要把这次全会《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加大“攻坚拔寨”力度;二是要把灾区扶贫帮困与“十三五”规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好地衔接起来;三是要采取超常举措解决一些特殊突出问题,譬如农户负债问题。一些农户因为农房重建背上了数万无的债务,有的别说还本,就连还息都十分困难。对这种农户,建议采取超常举措扶一把,譬如豁免部分贷款,或在分配扶贫资金时给予倾斜照顾等。
问:4、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何亮点?接下来如何实施,如何保障这部分最弱势群体的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答: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生存、温饱是最基本的人权和尊严。扶贫与就业既是重大民生也是经济工作的两个重要底线。实施低保制度,为的是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居民的温饱问题。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最大的亮点,我个人认为:一是起“步较早”,记得十年前,我省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全覆盖”,就是做到了“应保尽保”。三是“精准度高”,就是做到了“点对点”,喊得应、叫得响。
下一步,“如何保障这部分最弱势群体的扶贫真正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有4个方面,一个是尽快实现扶贫线与低保线的“两线合一”;二是逐步提高标准,使低保线达到或略高于当地扶贫线;三是对那些符合低保标准的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也要纳入低保,给予“兜底”;四是把扶贫识别系统中的失能人口、五保人口全部纳入低保。
问:5、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这种转变对扶贫整体工作的意义?如何精准定位各地的区域特色产业,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
答:从总体上看,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发式扶贫或扶贫开发,这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提出并实施了。这一转变是扶贫方式的重大改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30来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变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前强调这个“一批”,就是强调要继续坚持和落实好开发式扶贫方针,通过扶持生产和充分就业增收,提升贫困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达到脱贫致富,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多年实践来看,精准定位各地的区域特色产业,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另一条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到瞄准市场、产销对路,防止产能过剩。有自身优势又有市场需求,这样的产业才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产业发展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忌将扶贫项目动辄产业化,使那些本来就很穷的农民“搞啥亏啥”,以防止把扶贫项目弄成“伤民产业”。同时,产业发展中还要防止产生“扶农不扶贫、扶县不扶穷”的现象。
如何“发展贫困居民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除了上面说的要有“自身优势又有市场”外,还必须考虑贫困居民的自身因素。一是要“发展贫困户有能力经营的产业项目”,这个“有能力经营”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有些农业产业譬如烤烟,在一些地方仅管有比较优势,但因为技术含量高,而有的贫困农户自身素质又受限,就不宜盲目让他们搞。二是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可以借鉴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等地的经验,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为农民的股金,推行入股分红。四是,扶持小型到户项目。目前,贫困的村往往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多,而有劳动力的则很少,所以,特别要注重发展这类项目。
问:6、从宏观方面看,“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意义在哪?
答: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为了精准,省的先后提出了“三最”:选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先难后易”“缺啥补啥”,虽然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仍有局限性。这次鲜明地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可以这样说,“六个精准”是纵向的分层精准,而“五个一批”则是横向的分类精准。“6+5”分层分类、纵横交织,设计了精准框架、编织了精准网络,这对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度、针对性、实效性,其意义不可小觑。所以,要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必须运用好“6+5”这张“精准网”。
2015-07-19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