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刚脱贫又返贫”(另一篇)

(2015-07-16 00:16:15)
标签:

股票

贫困村

倾斜

劳动力

为何

分类: 扶贫文摘

   

为何“刚脱贫又返贫”(今日谈·“实起来”难在哪)

某村几年前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要求3年内完成脱贫任务。那几年,各级领导、专家经常到村里实地调研,带来致富增收的项目、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可惜的是,脱贫验收达标之后,村里就开始走下坡路。

原来,区政府为及时完成扶贫任务,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把能用的资源都集中倾斜过来。可是,待市里验收完毕后,又让很多政策和资源“倾斜”回去了。扶贫攻坚,就这样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

贫困村需要政策倾斜甚至是集中扶持,但重要的是看长期效果,仅靠搬运项目、资金、政策来应付验收,难以为继。我们倡导的精准扶贫,不仅要把扶贫资金用到每一名贫困群众身上,更重要的是找准贫困根子,对症施治,避免虎头蛇尾,才能帮助贫困群众彻底“解套”。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5日 01 版)

 

人民日报记者手记:解好扶贫这道题

    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关键点是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其实,精准扶贫就像是一道算术题,干部们怎样通过努力达到“对象识别+贫困劳动力完全创业和就业+年均收入3万元”这一目标?这样一道贫困难题如何破解?

  采访中,记者在商洛市丹凤县了解到这样一套解题思路: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外出务工+园区就业+城镇就业+市场创业+移民搬迁。商洛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李久敏说,具体的途径,就是做好“加法”,利用农产品、惠农补贴、劳务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做好“减法”,加强打工维权,千方百计减少损失;做好“乘法”,重点支持能人创业,发挥市民化产生的倍数效应和带动作用;做好“除法”,突出重点人群,实打实计算每一户的收入,不简单以“人均收入”来衡量扶贫效益。

  千百年来,贫穷像一盘深扎进农村土壤的老树根,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难以挖净。如今在市县各部门和包扶干部的帮助下,情况正在逐步改变。干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出气力,这样的同心协力,穷根再深也挖得净。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5日 06 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