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2008—2012年1号文件关于扶贫开发的论断
(2012-03-19 15:09:41)
标签:
阿坝州四川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大骨节病杂谈 |
分类: 扶贫文件 |
中共四川省委2008—2012年1号文件关于扶贫开发的论断
(一)川委发〔2008〕1号:中共四川省委
继续抓好扶贫开发。深入实施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全年新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继续推进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和社会扶贫。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逐步对贫困家庭、困难群体子女实行免费职业教育。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吃水难等民生问题。按照总体规划,推进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实施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富民安康工程。大力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定点扶贫工作。
(二)川委发〔2009〕1号:《中共四川省委
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因地制宜实施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沼气扶贫和村道扶贫工程,扶持80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实施农村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和以工代赈扶贫重点项目。着力推进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继续开展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等试点。认真实施民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帐篷新生活行动”和彝族地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
(三)川委发〔2010〕1号:《中共四川省委
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帮助80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圆满完成《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制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和相关扶贫政策。继续推进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甘孜州包虫病防治工作,抓好各项扶贫工程和扶贫试点。支持贫困村扶贫互助社发展,建立健全互助资金风险补助机制。抓好地震灾区贫困村的扶持工作,突出抓好39个极重和重灾县的贫困村、特困户的扶持工作。加快解决特困群众住房困难。积极推进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帐篷新生活行动”和彝族地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高度重视抓好革命老区和彝族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四)川委发〔2011〕1号:《中共四川省委
环境保护、建设、农业、林业、畜牧业、扶贫移民、气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要抓紧研究和认真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合力。
(五)川委发〔2012〕1号:《中共四川省委
(十九)推进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统筹编制城乡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将县域范围内城镇和农村作为村镇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巩固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输出规模,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尊重和保护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全面完成第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任务,启动第二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活动。
(二十)深入推进新村建设。实施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在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完成新村建设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渠江流域以新村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做好重大工程移民安置、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工作。强力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全面完成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升建设水平。
(二十一)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抓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加大专项扶贫投入,大力推进我省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及大小凉山彝区连片扶贫开发。完成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继续推进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深入推进“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积极开展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省内对口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
(二十二)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推动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合并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开发农村优秀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创建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