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思铁
王思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998
  • 关注人气:1,0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49.2万

(2010-12-23 02:10:29)
标签:

王思铁

四川

开发式扶贫

大小凉山

大骨节病

分类: 扶贫绩效

 

四川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49.2万

四川日报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从“十一五”发展态势看“十二五”发展趋势
□本报记者 曾小清 刘云云
    冬日暖阳,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村民刘成俊在竹林里给鸡仔们“放风”,一边向村支书杨帮华汇报:“今年养了3000多只,收入能达到3万元;在合作社帮助下,今年竹林又获丰收,腰包多了近万元。”
    杨帮华也很高兴:现在大部分村组通了水泥路,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得很火,过去的贫困村正向小康村迈进。
    马岩村的变化,得益于“十一五”期间我省推行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致富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开发式扶贫。5年间,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49.2万人,年均减少89.84万人,为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形成
    “十五”末,我省川西北高原、大小凉山、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盆周山区,分布着594.6万贫困农民,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成。
    “科学发展”是四川“十一五”规划中的关键词,这也是“科学发展”首次被写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5年规划。“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走进“十一五”,我省扶贫开发进程加快、力度加大。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主线。
    5年间,我省贫困地区普遍实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牧区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等扶贫工程。一个集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饮水、住房、交通、上学、就医等最紧迫的问题,成为贫困地区改善民生的“主攻方向”。特别是通过实施富民安康工程,扎实推进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全面完成彝区“三房”改造,切实改善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幼儿园和各类中小学校3853所,在校学生128万余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主,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针对汶川地震致使灾区贫困面扩大、因灾返贫人口增加的实际,我省通过安排扶贫资金、编制专项规划、挂点帮扶等措施,着力推进地震灾区的扶贫开发工作。2009年,我省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76亿元,在6个重灾市州开展新村、劳务、产业、村道、沼气扶贫工程和大骨节病防治等工作。
    5年来,全省共完成财政扶贫资金投入98.6亿元。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较“十五”末减少近2个百分点。
    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我省 “十一五”规划强调 “区域统筹”,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开发式扶贫助推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5年间,全省实施4650个新村扶贫,在秦巴山区启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在阿坝州启动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建设集中居住房,统筹打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依托整体项目,成功“嫁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三化联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500元。
    驱动产业发展和劳务培训 “两翼”,为贫困农民发展增添了动力。仅2009年,全省就发展352个产业扶贫项目,48万农户因此受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5年累计达32.78万人,近9成实现转移就业。在致富产业和劳务培训双重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9.73元,5年收入翻番。
    未来5年,我省将以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为核心,加大扶贫投入,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和整村推进计划。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机遇,加大灾区扶贫力度,利用对口援建机制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推进灾区发展振兴。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机遇,开展我省藏区、大小凉山、秦巴山区、地震重灾区等区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