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610工程”助推巴州连片扶贫开发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发表时间:2009-11-25
2009年8月,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主持会议研究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决定对巴中市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作为首期试点县(区),巴州区从今年至2011年三年间,将对涉及9000多户、近4万人的23个贫困村实施整体推进式扶贫,并创造性推出目标为户达
“五个一”、项目区实现“六个一”、村达“十个有”的“5610工程”。
“5610”模式应运而生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抓好重点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条件,培育农民增收骨干产业,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探索有益经验。”针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重的客观现实,巴州区区委书记廖伦志提出要求。
近年来,巴州区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老、边、穷”仍然是巴州区的最大实际。巴州区认真总结多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立足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扶谁”,“谁扶”,“扶什么”,“怎样扶”等基本问题,创新性地推出了“5610”扶贫开发模式。
“5610工程”着眼农户和贫困村的实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稳步实施。具体为:户达“五个一”,一个增收项目,一名致富能手,一套用水设施,一套沼气设施,一幢生态家园;项目区实现“六个一”,受益农户1万户,脱贫致富1万人,新建干鲜果、蔬菜药材基地1万亩,年出栏生猪10万头,人均年增收1000元;村达“十个有”,有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有主导产业,有通村水泥路,有电力通讯设施,有村级活动阵地,有村小学校,有村级卫生室,有农家店,有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有脱贫致富的扶贫机制。
新模式着力治本造血
“5610工程”提高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治本”的高度着力,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产业入手,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保证了“输血”,而且更加注重“造血”。工程实施完毕,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将雏形初具。
11月16日,巴州区恩阳镇合治寨村村民张国玉忙得不亦乐乎,他既要忙于柑橘园的前期规划,又要忙于打理自己的鱼塘,还要筹建农家乐。“过去最好的年景收入仅为2000元,生活过得十分拮据;通过产业园区建设,辐射作用明显,我准备一边发展种植,一边发展养殖,再在旅游观光上下些功夫,人均年增收1000元是没有问题的。”老张给记者算起了细账。
为了保证扶贫作用的持续发挥,恩阳镇在实施连片扶贫项目过程中,重点打造产业园区建设这一脱贫致富的“造血”工程。目前,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现已招引业主11家,包括水果、食用菌、大棚蔬菜种植,肉牛、生猪、水产养殖。
据悉,在产业培育上,巴州区重点打造柏梓山柑橘园等展示园,着力建设上八庙等示范片,全力建好环线产业带。此外,该区还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先定菜谱
按谱成席
如何使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关系到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巴州区在以往“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基础上,推行“先定菜谱,按谱成席”的资源整合模式,把试点资金作为“粘合剂”和“酵母”,使各类涉农资金围绕扶贫开发有序集结,合力攻坚,形成“扶贫资金搭台,部门资金唱戏”的扶贫资金整合格局。
青木镇是巴州区八个试点项目建设乡镇之一。为实现更大范围内扶贫开发,今年9月,青木镇被最终确定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积极探索整乡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开发相结合的扶贫新途径。内容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能源、科技培训与推广、民生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土地整理8项,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项目总投入542.6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235.34万元,市、区财政投入64.66万元,而部门统筹、整合政策、信贷资金及群众自筹就有242.66万元,占了总投入的45%左右。“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真正实现了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形成合力,更加强了部门之间的配合。”青木镇党委书记成万银介绍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