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四川农村扶贫30年(12)
(2009-01-13 09:08:35)
标签:
汽车扶贫资金攻坚开发式扶贫贫困户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财经 |
分类: 扶贫绩效 |
[原创]四川农村扶贫30年(12)
三、攻坚扶贫阶段(1994—2000年)
(一)阶段特征。到1992年底,重庆市在内全省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有1180万人。1994年9月15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川委发[1994]22号文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贫困地区的市、地、州和国定、省定贫困县,都根据国家和省的“扶贫攻坚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市、县的具体攻坚计划。省直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七一一八”扶贫攻坚实施方案。“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作为四川扶贫开发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从1994年至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省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1180万(以1993年底为基数计算,扣除重庆市后,为87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主要措施。一是《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15条扶贫政策,如:信贷优惠政策方面,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要负责组织好省及市(州)、县扶贫贴息贷款的规模及资金,使用期限不到五年回收的贴息贷款,可贴息再贷,并按本计划的有关规定安排项目。
二是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支持贫困地区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又能大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通过土地有偿使用、转让使用权、经营权等方式,加快小流域、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
三是确立新的扶贫思路。扶贫攻坚之初,国家和省确立的反贫困战略是以开发式扶持贫困人口为主,重点实施一些贫困户都能参与且能受益的项目和计划。概括说,就是以扶持人口为主,扶持区域(即县)为辅。199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著名的“西昌会议”(四川省第12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立了扶贫攻坚到村入户这一新思路,提出了扶贫战略重点的“五个转移”(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移、由一般化指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效益转移、由热衷于办工业项目向着力开发种养林果业转移、由零星分散投入向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由就扶贫抓扶贫向“三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理转移);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
四是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一方面是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2000年,国家每年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并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相应增加扶贫投入。另方面,省上按中央分配四川扶贫资金总额的30%配套,并要求市、地、州与省上投入当地资金总额的配套比例不得低于10%。攻坚阶段投入扶贫资金总量达1075550万元,其中,中央分配我省扶贫资金为868824万元(含信贷资金53252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3105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0525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为123726万元,世行贷款83000万元。
五是集中力量,确保重点。省上和有关市、地、州集中力量扶持调整后(不含重庆市)的国定县31个和省定县32个,对分散在非贫困县的插花贫困户,由各地政府制定实施办法自行扶持。在扶持的具体对象上,以贫困县中的贫困乡、村、户作为攻坚的目标。
六是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加强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努力提高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经济效益。扶贫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扶贫项目一般由经济实体承包开发,其项目必须覆盖到贫困户,效益落实到贫困户。扶贫资金的投放与使用效益和贷款回收情况直接挂钩。严格扶贫资金审计制度。
七是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开放式扶贫。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劳务输出,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劳力合理、有序地向发达地区转移。引导、支持贫困县、乡、村到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和城镇进行异地开发,兴办二、三产业。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扩大贫困地区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和经济、技术、劳务合作。积极开展同国际组织在扶贫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实施了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其中国内配套0.9亿美元,项目覆盖了旺苍、广安等12个国定贫困县的111.76万贫困人口。八是对贫困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同时,抓好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