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四川农村扶贫30年(11)
(2008-12-31 18:24:05)
标签:
贫困县盆周温饱工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开发扶贫财经 |
分类: 扶贫绩效 |
【原创】四川农村扶贫30年(11)
(三)主要成就。1、贫困地区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到1990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元,比1985年173元增加255元,增长1.47倍。盆周山区16个国定贫困县,32个省定贫困县到1991年全部越过温饱线,1985年底的1113万建卡贫困人口,到90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元、粮食占有量超过300公斤的达1032万人,占93%以上。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见表3—13、3—14)。到1993年,贫困人口纯收入达554元、人均占有粮食386。全省69个贫困县,除得荣、壤塘、巴塘、石渠、九寨沟县外的64个县整体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
2、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1993年与1985年比较:69个贫困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98倍、财政收入增长2.88倍、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99倍、粮食总产量达135.57万吨,油料产量达38.72万吨,猪牛羊肉产量达135.57万吨。1990年与1985年相比,盆周48个贫困县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39.3亿元,增长21%,粮食总产量1126万吨、增长14%,财政收入达10.6亿元,增长1.3倍。大多数县都建起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相当部分开始走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开发路子。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七五”期间,通过以工代赈,总投资7.59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0034公里,建成公路桥梁1850座,小码头和船闸74座,整治船道780公里,有9个区192个乡新通公路,建成人畜饮水工程8.5万处,解决了387万人,43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这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4、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的物质成果,使贫困地区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人们的商品观念、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大大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有一定提高,自我解决温饱的积极性高涨。
总的说,区域扶贫阶段,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的扶贫战略,推动了贫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对贫困地区特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善作用很小。出现了区域性贫困缓解的同时,阶层性贫困更加突出的矛盾。而且,这些特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边境的深山区、石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差的地区,并且居住分散,生活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