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团城,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民俗文化街区,曾是丝路南道上一颗璀璨的商贸明珠,如今依旧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西域的过往与当下。
团城的魂,藏在建筑的肌理里。漫步其间,“阿依旺”式建筑是最动人的注脚:黄土夯实的墙体泛着温润的鹅黄,像被岁月反复摩挲的琥珀;门窗上的木雕繁复精巧,几何纹样与花卉图案交织,靛蓝的漆色在阳光下透着沉静的光泽,那是维吾尔族工匠代代相传的审美密码。转角处的楼梯蜿蜒向上,葡萄藤架顺着墙沿攀爬,夏季时浓绿的叶子织成天然凉棚,秋冬则落下一地金黄,与灯笼的暖光相映,恍若走进了时光编织的童话。每一扇门后都可能藏着惊喜:或许是晾晒着艾德莱斯绸的庭院,或许是摆着铜壶与茶盏的待客区,老人们坐在廊下晒着太阳,眼神里的从容,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
团城的韵,融在烟火与艺术的交响中。每日21点,团城楼前的演出准时拉开帷幕,手鼓的节奏明快如心跳,姑娘们的裙摆旋起七彩的风,旋转间,艾德莱斯绸的光泽流动如河,那是丝路之上流传千年的舞蹈语言。“团城人家”的狭长阶梯成了网红打卡地,穿一身艳丽的艾德莱斯裙拾级而上,身后是雕花门窗与葡萄藤,随手一拍便是自带故事感的异域大片,主人家还会笑着递上一杯和田茶。茶香里飘着待客的热忱。
若想触摸历史的温度,“非遗巴扎”是必去之处。艾德莱斯绸的织机声“咔嗒”作响,丝线在织工手中幻化成流动的彩云,那是维吾尔族妇女用智慧与耐心编织的诗篇;手工羊毛地毯的纹样繁复精美,每一针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木雕艺人的刻刀在木头上游走,转眼便让一块普通的木料有了生命。在这里,非遗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手艺,是老人传给孩子的生活技能,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团城的味,是舌尖上的西域风情。玉都草集的四物维茶温热醇厚,药香与奶香交织,喝一口便暖了身心;奇浅抓饭的米粒油亮饱满,羊肉炖得软而不腻,胡萝卜与葡萄干的甜润恰到好处,一勺下去,是阳光与土地的馈赠;酸奶粽子是夏日里的惊喜,软糯的糯米裹着冰凉的酸奶,淋上蜂蜜与果酱,酸甜在舌尖化开,暑气便消了大半;烤蛋摊前总是围着人,盐焗的鸡蛋、鹅蛋,甚至鸵鸟蛋,撒上孜然与辣椒,朴实的香味勾着人的食欲。这些味道,是团城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也是游客念念不忘的乡愁。
600年的风从丝路吹过,团城未曾老去。它像一位从容的老者,带着岁月的沉淀,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热忱。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缕茶香、每一段舞蹈,都在诉说着:团城不是被定格的历史标本,而是活着的民俗画卷,是西域大地上一颗永远闪耀的明珠。当最后一盏灯笼在夜色里亮起,团城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