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游在东昌古城 |
分类: 古城、古建筑、古村落文化遗产 |

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是江北水城——聊城的象征,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又因地而名“东昌楼”。直到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才将其命名为光岳楼。他在《题光岳楼诗序》中说:“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皆称光岳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随著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作用很快被遗忘,但却以它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度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其通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光岳楼在聊城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东昌古城即聊城古城,统称为山东聊城古城。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东昌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城墙周长3.5千米,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四城门楼皆重檐歇山,四角飞翘,东曰“春熙”,西曰“清远”,南曰“正德”,北曰“宣武”。明万历七年(1579),城墙上又建垛口2700余个、敌楼27座;4城门楼更名,东曰“寅宾”,西曰“纳日”,南曰“南熏”,北曰“锁钥”。各个城门均有水门、吊桥。城东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绿云”2楼。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又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

1947年1月聊城解放,为防止敌军重占,遂将城墙拆除。现仅存城墙墙基,并被辟为环绕古城的道路。光岳楼仍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4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东、西、南、北4口、4门、4关。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城区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城四周,由东昌湖环抱。古城以东,是运河城区,为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商埠区。这一带的街巷多布列在运河两岸,随坡就势,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与运河相通,形成放射状骨架。其街巷今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如南顺河街、北顺河街、馆驿街等;沿河民居多为前店后居、板门小院。古城隔东昌湖与聊城新区紧密相连。从空中俯瞰,湖水像一幅巨大的缎带环绕古城,古老的大运河似玉带在古城区蜿蜒而过,铁塔、光岳楼、山陕会馆如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

历史的渊源给东昌古城留下了繁多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气息。民间剪纸、东昌葫芦、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还有古城的状元街、考院街、十县胡同、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等传统风貌街……提起这些文化见证,古城老居民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