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古村——山西晋城泽州县大东沟镇贺跋村,古称贺家庄。千年前改名贺跋村,源缘大宋并与太祖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感人传说故事。而现在贺跋村又称谓“贺坡村”,则是近年地方方言口误。
穿越千年历史时空,北宋前贺跋村原名贺家庄。庄主贺太公家境殷实,乐善好施,可惜老人一生无儿女。贺金婵,河南开封人氏,是后晋贺景思将军的女儿。当年赵匡胤父亲赵弘殷与贺景思同在晋军供职,二人结为知己好友。时年赵弘殷子赵匡胤18岁,贺景思女16岁,由两家大人做主,让赵匡胤娶贺氏女为妻。
五代后周时期,曾在泽州大地上演过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巴公原之战。交战的双方是后周和北汉。时任后周宿卫将军赵匡胤率部二千在激战中,为护驾与敌孤军浴血奋战,大败汉军、吓退辽军,赢得战役胜利,后为北宋一统中原奠定了基础。
战前宿卫将军赵匡胤率部从河南进军泽州,首站驻扎在贺家庄。其妻贺金婵因身体虚弱,水土不服不慎受风寒染病卧床,且日趋加重不能随夫征战。只好寄养在贺家庄养病,受到贺太公和老伴的悉心照料身体很快康复。因贺太公膝下无子女,见赵匡胤文武双全心地清正,虚怀若谷宽仁大度,必是干大事业之人。其妻贺金蝉美丽贤慧、矜特内敛且姓贺。在巴公原之战大捷后,赵匡胤夫妇特到贺家庄感谢二老对贺氏生病给予关心照料之恩时,特收贺金婵为义女。
贺家庄更名贺跋村,则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一生传奇故事多。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封贺金婵为孝惠贺皇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提倡文人政治,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推动中国历史的统一和复兴的英明、仁慈、杰出皇帝。但他在刚知天命之年,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却在“斧声烛影”中离奇去世。太祖驾崩后,皇叔赵光义继任皇位。贺皇后为避宫庭残杀,隐姓埋名携子出东京北涉黄河、上太行过泽州,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义父贺家庄隐居。贺皇后因途中担惊受怕,长途跋涉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后人为纪念她,特将贺家庄改名为“贺跋村”。
现贺跋村赵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相传是大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血脉传人。传说当年贺皇后为避难,携带皇子隐居贺家庄。虽贺皇后因病不久病逝,但太祖的皇子们仍隐姓埋名,隐居贺家庄。在宋太祖驾崩数年后,宋太宗赵光义将真假难辩成千古之谜的“金匮之盟”公示天下,并封赵匡胤次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四子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兄弟俩先后出太行山,进开封府给予有名无权的“重用”。但他们仍留下子孙为母守孝,且男耕女织安土敦仁,养儿育女繁衍生息。
历史虽已远去,然尘封的史事才刚刚揭开。至今村上仍有一处叫作“老母坟”的地方,便是当年贺皇后的茔地。“老母坟”位于村东南泽商青石古道旁,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还是一座有着石柱、石碑、石香炉等礼制齐全的庄严的皇家陵墓。日军占据东沟期间,将坟墓捣毁,石碑等古迹因战乱而遭遗弃。
今天,我们漫步在贺跋古村承载千年的青石街,抚摸着书满历史的古砖墙,望着那一座座满是灵韵的大院,耳畔仿佛听到了贺跋这位千年老人在向人们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荣辱与辛酸;诉说着源缘大宋并与太祖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感人传说故事。企盼着后人紧跟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再铸贺跋新辉煌!
特别鸣谢文字作者:赵新图 闫建厅
编辑:杨柳
实地摄影;李海根

走在村上的泽商古道瞬间穿梭千年时光。

照片中这位已近90的大娘她叫张玉莲,老人家的知我们从河北来很是亲切,期间并和我们热情攀谈起以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抗日战争期间我八路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曾驻扎在村里,大娘与村上妇女们一道积极支前为八路军战士制作行军鞋和缝补衣裳,洗衣,烧水做饭。眼前的大娘是那么让人可亲可近。


临行时大娘非要把我们送出门口,我顺便给老人家拍几张片《守候村庄的老人》她慈母般的关杯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让心中那份浓浓的记忆乡愁更加浓厚!祝好老人家!祝您身体健康长寿!

站在村口回望贺跛这个千年古村,它忧如一个静美的世外桃园让人流连忘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