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太行山这个壮美的和峪古村 |
分类: 古城、古建筑、古村落文化遗产 |

和峪村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处太行深山区,它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蔚蓝的天,挺拔的山,还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让你忘记大都市的喧哗,流连忘返。这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朴村落透着悠悠古韵,不仅让你亲身感悟到浓浓的古村厚重历史文化,而和峪村还有光荣抗战历史,可以感受抗日烽火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英雄故事。千崖万壑、遂以雄浑豪放,英雄之地,豪气万丈,让人回忆悠长……
每逢秋季正是花椒收获的季节,走在街巷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采风途中正遇上一场秋雨空气清新如置身临天然氧吧世外桃源。
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通过村上的抗战纪念馆的英雄事迹,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深情的笔调来抒写着太行山的山山水水和憨直厚朴的太行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我的情侵润在太行山这片壮美的土地上,魂系太行,太行的名字催人奋进,太行精神最神圣最形象。













在滚圪道,八路军的十名战士被敌包围,打完最后的一颗子弹后,纷纷跳崖自尽。特别是被鬼子分别包围在东山、和石落壕的抗日军政大学的27名女学生,为了不被敌人侮辱和杀害,捍卫生命的尊严,用藤条缠住脖子,一起自缢身亡。
敌人把被捕的村民和战士分别驱赶到村上游前石门和寺沟的两处打谷场上,不住地拖人,杀人。这时,和峪村的生产主任王金庶也因叛徒的出卖被带到前石门,他望了一眼倒在血泊中的横七竖八的乡亲们的尸体,疼痛得昏厥过去,敌人用鞭子把他抽醒,他挺了挺胸,跨前几步试图瞧一眼结婚不过两年的妻子和八个月大的女儿,但是,脚底下的血把他的脚面都淹住了,他明白以后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还会发生什么——于是,大吼一声:住手,我就是和峪村干部王金庶,刘伯承师长就和我住在一个院里,八路的电台和仓库我都知道在哪里!鬼子小队长问了问汉奸,汉奸说没错。鬼子就叫王金庶带路,王金庶心中有底,答应了敌人的要求,条件是把老百姓全部放走。
王金庶前面领着路,敌人在后面用抢顶着他。他走一步,停一下,借故拖延时间,以便群众脱离险境。行至半天,将敌人诱骗到六里地开外的一处叫楼岩崖的险峰峭壁处,用手指了指山下,示意鬼子小队长,八路的电台和战备物资就在这里。就在鬼子小队长急切地走过来往山下看时,王金庶紧紧抱着他跃下山崖,与敌同归于尽。
五天后,在地方抗日武装的顽强阻击下,日军才撤走。乡亲们从山里山外找回烈士们的尸体,抬回村里,和亲人的遗体一同清理。没想到在尸体中发现了一个叫张晋的八路军战士,他还有微微的气息,村民李甫珍把他溃烂了的伤口中的虫子扒出来,背回家中养伤,把他的生命抢救回来。
“611惨案”激发了和峪村村民的抗战意志,为报家仇国恨,怀着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掩埋完亲人,全村就有42名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抗战结束,有26人为国捐躯。
和峪村这个小山寨古村落里,伫立着许多残房和旧庙,每一处漆黑的残墙旧壁,都有着它的晦明风雨,乡亲们在追赶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中,都原封不动地将它们保留下来,以寄托对那段历史的无限敬意。和峪村党支部的办公室,还依然设在当年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开会的那座旧庙里。期盼着那段滚烫的光阴还会返回来。
这些年,有一批批的老八路的后代来到和峪,追寻父辈们抗日救国的足迹。
2004年,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专程来到和峪,肃穆中,他走进父亲住过的“王家大院”,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朝着楼岩崖、石落壕、西山方向致哀三分钟……
一批批的文人墨客来到这儿,他们施展着不凡的艺术功力和想象力,照过许多相,绘过许多画,也写过许多文章,但是,留下的印象很浅薄,就连他们自己也都觉得深意不达。(以上片段文字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