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总是在一夜之间,发现父母老去。
有时,是他们落了牙齿,面庞发生了变化。
有时,是因为亲人的离开,带给他们挥不去的愁容。
有时,是他们突然放下权威,不再管你的任何事情。
有时,是发现他们开始任性,开始非常依赖儿女,开始怀旧……
也仿佛就在那一夜之间,我们再次长大,感觉到自我的重量。
除了赡养老人,陪伴老人,我们到底还能为年迈的父母做些什么?
Part1:为母亲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文 江华
2001年,母亲失去了丈夫,我失去了一半的家乡。绵长痛苦的乡野生活,对母亲来说是不可割舍的肉体和心灵的一部分。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劝说,她终于离开自然拥抱的乡村,来到人工制造的热闹城市。
南方的城市和人,对一个北方农妇来说,是永远无法融入的社会。我想,老人在我的蜗居里,定然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但是从来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的母亲宁愿这些藏在心里。你知道,老年人终归和小孩子一样,脸上是藏不住心的。
感谢我3岁而且好动的女儿。由于我们要打工挣钱,孩子白天的时间就是封闭的世界,年迈的母亲和她的交流也缺乏渠道。于是我们让母亲给孩子讲家乡的故事,对乡村几乎没有任何概念的孩子是听不懂的。有一天,孩子说:“奶奶,你能给我画下来吗?”
这是改变我母亲余年生涯的一句童话。而我的母亲,几乎也创造了一个老人不可能的童话。
是的,我的母亲不认识任何汉字,包括她自己的名字;没有拿过任何称为笔的东西。但是这个老太太就这样,在普通的A4纸上,为她的孙女描摹出她生活了一生的村庄、田野、野花…………
我的妻子很快惊讶地发现了母亲的天分,大胆得几乎离经叛道的色彩和构图,让从事美术工作的妻子感到震惊。我们并没有惊动老人,只是说,画画打发时间挺好的哦。其实从这个时候,我们的私心开始膨胀:让母亲这个文盲和艺术盲,用她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历史和家乡。
我的单位,是个才人云集的地方。很快人们知道了这个令人惊讶的老太太。许多人看到她的画,几乎都是常时间的沉默无语。老人的画,有一种力量,将人们沉淀在心底很久的爱和自然,宁静,拽了出来。她成为小圈子的名人。
当然,母亲面对登门来的我的朋友们的恭维,感到由衷的喜悦,她不明白,自己随便涂抹的画怎么就让这些俊男靓女喜欢。
2005年春节期间,我为了填补自己博客的空白,就将母亲的画挂了上去。这一挂,就刮起了一阵“凡高奶奶常秀峰”的风。后来,我又在新浪上为母亲单独开了博客,记录她的画、她的生活感受和一个农村老太太朴素的想法。
媒体的采访,人们发自内心的感谢,都纷至沓来。人们感谢的是,老太太的画,突然让他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是多么需要纯净和安宁。一位荷兰人偶然打开电脑看到母亲的画,她顿时眼泪涌出,她对我说,那是一下子砸到我的内心的感觉。
网络对于母亲来说,仍然只是一个概念。即使现在她也知道了每天用电脑是在工作,但是仍然不了解这画在自己家里,怎么那么远的人都知道了呢?令她奇怪的都市生活和信息传播,至今,仍然和她是两个世界。
我母亲的生命,在一个偶然的因素之下,得以出现几缕未曾发现的光。每个老人都有这样积攒了一辈子的潜能,做儿女的往往忽略了这些。我很感谢的是,我脑海中的家乡尽管完全变样了,但是她替我们画出了一个美好的、辛苦的、哀伤的、坚强的村庄历史。
我们的父母都没有区别,如果你有时间,多观察自己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你的关心,你的用心,可能会给逐渐老去的双亲,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插话:还记得《命运呼叫转移》里葛优的片段吗?全村人排队向手机另一端城里的文化人求助生活琐事。他们真的喜欢的,其实不是专家知道,而是一种新鲜的乐趣。
女友感言:城市、网络、高科技,离农村的父母有多远?其实,老人们的心依然是敞开的,依然有着许多未知的潜能,他们依然可以和外面的世界有良好的互动。一部手机,一个博客,一个mp3,或许就能带他们走进时代,也或许,是让时代重新接纳他们、认识他们。
Part2:在自传中读懂父母
文 邵敏(资深出版人)
即使对一直关心着我们、离我们最近的亲人如父母,其实我们也未必真正了解他们。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居然是在他们的自传中“读全”、“读懂”了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母是在我的鼓励下分别写了自传并且“出版”。我觉得,每个人,尤其父辈们,都有这样的精神需要:温故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再过一遍,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是家庭情脉传延的一个好方法:有多少晚辈在忙碌自己事物的同时能够安静地听老人叙说他们的历史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荣、热爱、纪念和痛苦,都有难以替代的价值,更何况这些记忆来自给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父母。
对父亲来说,写自传难度不算太大,他做得津津有味;对母亲来说,是件需要毅力的马拉松。为了便于打开记忆的闸门,她对着录音机录了几十盘磁带,然后再用文字整理出来,前前后后用了2年多时间。最后,我们做儿女的润色了一些文字,然后由我把它变成了一本“书”,限量印刷了几十本,送给部分非常好的亲友。自传的意义主要在于自己,然后是关注你的一些亲友。
父亲对自传非常满意,他甚至在看到新书后说了这样的话:“这下死也瞑目了!”我想,父亲如此看重,不仅仅是书的这种形态,更重要的是他借助这样的形态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完整回顾。
这两本自传对我们做儿女的,同样意义重大。它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窗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父母,也就知道了我们的过去。这些“历史”是独属于我们和我们家庭的。我们有责任这样去抢救出来。尤其是他们童年时的艰难、谈恋爱的细节、事业上的成就等都是我们所不知道或模糊不清的。这些让我们感慨又让我们觉得歉疚:我们太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了。
这样的“事业”也让老人重新焕发激情,调动记忆,使退休后的生活变得更加踏实,丰富,从而生活不再平庸而显现意义。还有比让老人重新生活一遍更加快乐的事情吗?而父母的快乐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了。
父母金婚纪念时,孙辈们还借用爷爷奶奶传记中的故事编排了小品,我们则用诗朗诵和老歌填新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祝福。既然我们年轻人的婚礼可以搞得丰富多彩,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父母也来一点小小的创意发挥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呢?试试看,他们一定会觉得非常难忘和高兴的。
插话:现在很多印刷厂都配备了生产小印量图书的机器,大大降低了印制成本。如果你的父母正在用文字总结自己的一生,不妨为他(她)制作几本自传吧。
女友感言:怎么才能给父母的生活来点创意?有时候,职业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为父母创造一份独一无二的“专属礼物”——服装业的,给父母设计一件特别的衣服,IT业的,为父母编一段特别的程序,饮食业的,给父母做一份特别的晚餐——当这些用心融入了某些对老人来说意义重大的因素,不仅浪漫无比,也一定令他们备感骄傲。
Part3:带父亲去见初恋情人
文 李戒
今年春节前夕,爸爸说起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一对母女为了满足一个父亲临终的遗愿,为他寻找初恋女友的感人故事。母亲说:“你就是忘不了你那个谁谁谁吧。”父亲随口回了一句:“我倒还真想见见她。”母亲笑了一下,没说什么。
夜里,妻子问我:“你说,爸爸是不是真的想见他以前的朋友呢?”妻子说得很含蓄。我有些犹豫,父亲的初恋只是在我们家的相册中出现过。至于那位阿姨现在哪里,做些什么我们都一概不知。我说:“或许吧。父亲曾经和我说起过,那时候,他们在镇上的一所中学念书,都是班里的尖子。不过女孩因为家中困难,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父亲倒是一路念了上来,还考上了大学。父亲在大学里一直给那女孩写信,不过女孩最终怕耽误父亲的前途,主动放弃了这段感情。父亲一直觉得内疚和遗憾。”妻子和我都隐约知道一些父亲的事,因为妻子也是个农村女孩,父亲一直很欣赏她的坚韧自强。但每次称赞她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丝遗憾的口吻,那时候我们便知道,那时父亲在怀念一个人了。
“就算爸爸有这样的想法,妈妈肯定会不高兴吧?”我有点担心家庭气氛会因为我们擅自帮出的决定遭到破坏。“你想,既然你爸爸那位朋友的照片始终在相册里放得好好的,妈妈会真的介意吗?爸妈年纪都大了,你可别把愿望变成了遗憾啊。”还是妻子聪明,察颜观色间了解了妈妈的态度。
不过这件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太过声张,免得爸妈尴尬。这样想来,还是采取一些曲线活动的方法吧。我依稀记得今年是父亲初中毕业60周年,趁着过年的闲工夫,我和妻子撺掇这位当年的班长同学召集一次同学聚会,地点就在当时的镇中学。我和妻子是这样想的,如果她来了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她不来,那我们就继续鼓动父亲下到村里打听打听。对母亲,我们都声称,这是一次不带家属的活动。我和妻子也撒了个小谎,说我们想自驾游两天。聪明的母亲,或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聚会当天,我和妻子忙里忙外充当会务。喧哗笑语间,突然,父亲的眼神变得专注而明亮。一定是她来了。接下来的一切都比我们想象得轻松。正像妻子说的,有些感情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像是亲情了,心结因此也能够看开。父亲和她之间,俨然是老同学、老兄妹的感觉。我们看着心里都觉得欣慰。
回到家,谈起聚会的事情,妈妈笑着说:“见到她了吧,看你高兴的!”——不屑的言语间能听得出来,她同样为爸爸高兴,是啊,就算妈妈曾经对这段“旧情”有过疙瘩,此时,也早已释然。
这是我为父亲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且,看得出来,从那以后,父亲对我更加信任和理解了,仿佛除了父子,更多了一份“哥们”的情谊。
插话:同学聚会对老人们来说意义非凡,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告别的聚会”。努力为他们安排一次吧,他们一定愿意穿上你为他们买的、平时都舍不得穿的新衣新鞋。
女友感言:其实,父母的情感远比我们想像得宽广,儿女之外,家庭之外,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友情、恩情、交情,甚至隐情。从前,我们总是觉得,父母不够理解孩子的情感,我们又何曾去关心过他们的情感世界?为他们了却一些心愿,弥补一些遗憾,那么在他们心中,儿女是真的成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