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体质,中医教你对症保健
(2008-08-04 12:56:56)
标签:
08年7期家园健康 |
分类: 全能主妇 |
我们的体质是在遗传(先天)的基础上,在环境(后天)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状态。
中医为我们划分了8种体质类型,各具特性,快来看看你属于哪一种,对症保健!
文 为民
●阴虚体质
中医说法:形体消瘦、毛发焦枯、午后面色潮红、唇红舌燥、口咽少津、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性格急躁、情绪亢奋、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耳鸣、苔干或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你是否性格比较急躁,遇事容易激动,经常感到口干舌燥,不畏寒冷,喜吃冷饮,而且手心和脚心都比较热?如果你符合阴虚体质的特征,那么你要小心以下易感疾病:
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甲亢、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精神调养之“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平时注意自觉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如阅读,听音乐等,少参加竞争激烈的活动,并节制性生活。
2.环境调养之“秋冬养阴”
因畏热喜凉,炎夏之季可到海边、高山之地旅游避暑;而在秋冬干燥伤阴之季,应保持居室环境安静,最好住座北朝南的房子。
3.饮食调养之“保阴潜阳”
多熬制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药粥等食用,而燕窝、海参、冬虫夏草等也是很好的补品。至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则应少吃。
4.运动养生之太极拳
阴虚体质的人在进行运动锻炼时,不宜进行过激活动,应着重调养肝肾功能,如太极拳、瑜珈、气功等较为适合。
5.药物养生之“滋阴清热,滋养肝肾”
对于阴虚体质,宜补以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若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服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
●阳虚体质
中医说法: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平素怕寒喜暖,手足欠温,蜷缩少动、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或有齿痕。
你是否面无血色,有点虚胖,尤其怕冷,一年到头手脚都凉凉的,平时不爱动却容易出汗,舌头往往被牙齿抵出印来,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感受较强烈,易对身边的事物担心,也容易感伤?如果你符合阳虚体质的特点,那么你要小心以下易感疾病:
低血压、慢性腹泻、水肿、性功能低下、心绞痛、骨质疏松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精神调养之消除不良情绪
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如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多和周围的人沟通、倾诉,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2.环境调摄之“避寒就温,增补阳气”
阳虚体质的人在冬季要“避寒就温”,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补阳气。夏天来临,可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并注意不要对着电扇直吹;开空调则应注意温差不要过大。
3.运动养生之“动则生阳”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无论春夏秋冬,都应坚持不懈地加强体育锻炼,亦可常作日光浴、空气浴,促进阳气地增长。
4.饮食调养之“春夏养阳”
多吃羊肉、狗肉、牛肉、猪肉等壮阳的食物,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盛之时,以壮人体之阳,最为有效。
5.药物养生之“补阳祛寒、温养肝肾”
阳虚体质的人可选用补阳祛寒、温养肝肾之药品,若偏心阳虚,桂枝甘草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若偏脾阳虚,可选择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用济生肾气丸。
●气虚体质
中医说法: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晄白,语声低怯,少气懒言、常自汗出,动则尤甚,体倦健忘,抵抗力差、易感冒、重者或有头晕、脱肛或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虚弱。
感冒、胃下垂、小肠吸收不良、血小板减少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运动养生之勤补肾穴
平时可多按脚部的太溪、复溜、涌泉三大穴位,这也是位于人体肾经上的三大补穴,女性怕冷、性欲低下,习惯性流产,胸闷气虚等问题都可以按摩肾经得到较好地改善。
2.饮食调养之常食谷物
气虚体质的人可常食粗粮、山药、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牛肉、青鱼、鲢鱼等。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3.药物养生之常服金匮薯蓣丸
气虚体质者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若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血虚体质
中医说法: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发黄疏或白、稀易脱,唇色淡白,不耐劳作,易失眠,记忆力差、月经淡少或月经错后甚或闭经,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
你是否总是在镜中看到自己脸上没有光泽,面色黯黄,掉发及白发现象严重,易疲劳,失眠,记忆力衰退,月经量经常很少或经期延后,有时一疲劳甚至几个月不来月经?如果你符合血虚体质的特点,那么你要小心以下易感疾病:贫血,中风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起居及饮食调养之补血养血
血虚体质的人尤其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阅读、看电视过度。可常食桑椹、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动物血类等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食物。
2.药物养生之当归补血
血虚体质的人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来补血。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3.精神调养之振奋精神
血虚体质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你烦闷不安或情绪不佳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电影,都能有助于振奋精神,调养血气。
●阳盛体质
中医说法:形体壮实,面赤,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
你是否特别容易因一些小事而动怒生气,冲动有余理智不足,身体结实,十分好动,喜冷厌热,小便容易发红,而制造的“臭臭”就真的是名符其实?如果你符合以上阳盛体质的特点,那么你就要小心以下易感疾病: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痔疮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精神调养之理性锻炼
阳盛体质的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当遇到可怒之事时,用理性克服情绪上的冲动。
2.体育锻炼之游泳是首选
阳盛体质者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来。游泳锻炼是首选项目,此外,也可根据爱好选择跑步、舞蹈等运动。
3.饮食调理之切戒燥辣
阳盛之人宜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西瓜、苦瓜、番茄、莲藕等凉性蔬菜水果。
4.药物调养之常饮菊花与苦丁
阳盛体质者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血瘀体质
中医说法:面色晦滞,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干燥粗糙,丝缕斑痕,胸胁或小腹痞闷作胀,月经色暗有瘀块,月经错后或剧烈痛经,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乳腺增生、偏头痛、子宫内膜异位、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运动养生之全身都运动
血瘀体质者应该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比如各种舞蹈、瑜珈、保健按摩等,最好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2.饮食调理之活血祛瘀
血瘀体质者可常食桃仁、油莱、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睡前可饮少量红酒,多以醋调味,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3.药物养生之活血养血
针对血瘀体质,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芍、当归、五加皮、桃仁、红花、续断、茺蔚子等。
4.精神调养之培养乐观情绪
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痰湿体质
中医说法: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懒动,嗜睡,性情懒惰、随意而安、口中粘腻不爽,口渴不欲水,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
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脂肪肝、胆结石、痛风、不孕。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环境调养之避免潮湿
痰湿体质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2.饮食调理之少肥甘勿过饱
痰湿体质应少食肥甘厚味,且勿过饱。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卷心菜等。
3.运动养生之练就紧实肌肉
痰湿体质者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应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并逐渐增强活动量,获得紧实健美的体型。
4.药物养生之调补肺脾肾三脏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痰湿体质的调养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当宣肺化痰,可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当健脾化痰,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当温阳化痰,可选金匮肾气丸。
●气郁体质
中医说法: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时或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时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
你是否性格比较内向,有时感到抑郁,为一点小事在心里计较甚至突然莫名其妙发火,脸上没有光泽,面色发黄或苍白黯淡。如果你符合以上气郁体质的特点,那么要小心以下易感疾病:
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大出血、消化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症、肿瘤等。
中医教你这样调养:
1.精神调养之主动寻找快乐
气郁体质者大多性格内向,应多结识性格幽默乐观的朋友,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多看轻松幽默的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知足常乐。
2.运动养生之旅游流通气血
坚持运动锻炼,尤其要多做外出旅游的安排,既欣赏了自然美景,又调剂了精神,加强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3.饮食调养之多食行气食物
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还可多食一些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梁、刀豆、香橼等。
4.药物养生之舒肝理气解郁
中医常用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善于舒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方剂,如越鞠丸等,适宜气郁体质者服用。若气郁引起血瘀,还当配伍活血化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