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忧郁浪漫的青春,清新唯美的映像全部浮现出来。尤其是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感情正是在音乐回响的那一刻呼之欲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片白色的肃穆,人们身着黑色服装,祭奠逝去的藤井树先生。此时,的音乐第一次响起,大提琴的演奏,并将每一个音符拉得很长,节奏缓慢,略带死一般的静寂,让人内心不觉有些沉重。这段足足播放了五分钟,大力渲染了气氛。接着,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情景是藤井树收到了渡边博子寄来的信和感冒药。乐曲由钢琴和吉他组合演奏,节奏明快流畅,旋律轻松活泼,但略带战战兢兢。从此时开始,片中凡事出现两位主人公信件交往的镜头,都会随之响起。片中还有一个很美的镜头——博子和秋杨的接吻,色调打得很昏黄,人物是侧面出现,仅仅是头部镜头,深情优雅,此时的背景音乐也用进了。的第二次出现是博子和秋杨翻看藤井树寄来的个人证明,从而再次联想到死去的藤井树。His
smile
中的his似乎就是暗指他,每次主人公想起死去的藤井树,都会重复地播放这首哀伤寂静的背景音乐。
片中博子和藤井树有两次擦肩而过。第一次是藤井树在TAXI中,博子在专程去拜访藤井树,无缘相见之后准备离去,在藤井树家的附近,车与人一度相遇,两人却无意识,话外旁白让这次偶遇不甚寻常,背景音乐是舒缓却有些起伏的<
A Winter
Story>,钢琴为主,伴有提琴弦乐。第二次错过是博子开始对事情有所察觉,在街头遇到了骑车而过的藤井树,此时《The
fight》响起,声音很轻,钢琴大多用了高音部分,带有几分难以解释的宿命的味道。
片中主人公藤井树回想中学时代与男同学藤井树的点点记忆时,的音乐便会自然响起,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组合演奏,有低沉也有悠扬,隐含着冷漠和尴尬中,感情的悄悄滋生。影片中第一次响起是在两位藤井树在开学点名时,初次对视,然后默默地低下头,隐约有些不以为然。但同名同姓却给他们以后三年的中学生活带来了种种麻烦。图书馆一同工作,但男藤井树却在白色的窗帘中静静地读书,风拂面吹来,画面唯美,此时添加了音乐<
Fading>,衬托出女藤井树的无聊和无奈。博子来信感谢藤井树让她看到了她爱人的另一面,欢快的<
HE LOVES YOU
SO>响起,表现着博子对藤井树无限的好奇和眷恋。男藤井树在女藤井树骑车回家的路上调皮地拿大塑料袋套住她的头,再次响起,暗示着朦胧可爱的少男少女情感。当藤井树回到母校时,面对图书馆的孩子们惊喜的眼光,她不由地迷惑和意外,此时响起,有一些喜悦的情绪在内。然而藤井树在得知与她同名同姓的藤井树已经逝去两年之后,悲哀的心情笼罩了镜头。在雪山朋友的家里,博子和秋杨再次怀念他们的爱人和朋友藤井树,第三次响起,又回到了肃穆圣洁的皑皑白雪世界中,问候着长眠在那里的人。影片最后,孩子们给藤井树送来了那本《追忆似水年华》,卡片背后一个女孩的肖像,那分明就是中学时代的藤井树……她终于明白了,那个和她同名同姓的男孩,曾经对她有过那么一份真挚感人的爱……
在精心描绘爱情的同时,岩井俊二还着意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情书》正象普鲁斯特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正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才逐渐清晰、复活。与现实相比,影片中的过去更为明快优美。在那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中,漫天飞舞的片片樱花,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都唤起我们的无限遐想。而《情书》中所构筑的那个美好的中学时代,可能也正是岩井俊二和很多人最为温馨纯洁的回忆。
不同于日本电影以往的缺陷美学哀怨不留白美学,《情书》所体现的是一种死亡美学,注定了因果关系。可以说《情书》的故事情节始终是围绕着生死而展开的,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表现死亡的恐怖与残酷。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而影片对女性藤井树的病危、抢救过程却着墨颇多,意在通过这种生死较量的情节衬托出生命的珍贵。
影片的原声音乐运用了电子合成器、弦乐、钢琴的组合,干净而稳重,时时散发着出挥之不去的Ambient(环境音乐)气息,令人身心舒畅的旋律不断重复,可以窥见Minimalism(简约主义)对Remedios的深刻影响。钢琴、提琴和合成器,音乐清纯、凄美,带给人一种纯粹的音乐净化感。当声音响起,立刻回到电影的场景中。白茫茫的雪地中,那个女子疯狂地喊着,你好吗?我很好,然后从雪地中站起来,走下山去,身影越来越小,消失在皑皑雪景里,完全是电影里的情绪。《情书》中对过去的追忆和有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