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014-11-25 09:54:40)
分类: 文化与教育

毫无异议,我们的孩子出现了问题,世界出现了种种病态,很多时候都可以把根源归结为“教育”的失败?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何为“教”?何为“育”?也许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社会或因此而不同。反过来讲,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读懂何为“教”?何为“育”?对“教”、对“育”,就是这一点的误差,的理解让我们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吃尽苦头,让我们社会出现了各种病态。

《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那么效仿什么呢?“教”的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字,反“文”在甲骨文实际是“手拿着鞭子、棍子”的象形,也就是说“教”这个字的内涵表示“孝”是不容商量的、必须强制教导的——不“孝”就要用鞭子、棍子来教育。当然,有学者有对此有歧义,认为“”在甲骨文写为“http://s7/mw690/001DJgcrgy6NSHHExqmf6&690 ,左是“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爻,算筹)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子,孩童)”,右边是“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强制、体罚。有学者根据甲骨文对“教”强制的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这里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本原意思是“相交、交错”,表阴阳的组合变化,《易 • 系辞下》讲“道有变动,故曰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教”的用强制的手段教孩子从这些“”的变化中体悟客观规律,同时古代通过“”占卜吉凶,即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教”掌握客观规律而“趋吉去凶”。什么是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孝、善”是最基本的原则、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所以《礼记学记》有“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什么古人最终把“教”的左边偏旁部首固化为“孝”字,这里认为后人认为教核心最起码必须包括“孝”,而且教“孝”的方法同样是上一代或上级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下一代或下属在潜移默化中模仿。

那么什么是“育”呢?《说文解字》对“育”的解释是“养子使做善”。但是“育”在甲骨文里面似乎更多象形生育,跟“善”没有太大关系。如“”在甲骨文http://s12/mw690/001DJgcrgy6NSHPbmtleb&690(人,指女人)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教”和“育”的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倒写的,表示生婴儿)。而且,“育”字在金文、篆体、隶书基本都是甲骨文的变形,象形生育、养育的生理过程,似乎不包括精神层面的“善”。但是为什么“育”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养子使做善”。这里认为,古人认识到仅仅在生理上养育会出现问题,所以把“善”这个内涵加上才更重要,就像古人把“教”字把左边偏旁部首固化为“孝”字一样,为的是强调教“孝”的重要性。不管笔者的推断是否正确,当今应试教育的模式,往往会驱赶大部分孩子在追赶分数、追赶名次,成为分数的奴隶,徒增虚荣和自私。所以现代教育氛围很多时候不但背离了“育”——“养子使做善”的方向,同时变味为“养子使增长欲望”,但是“欲似深渊”,我们也因此在品尝这种苦果。相反,“善”不仅仅社会人伦的要求,如《道德经》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增广贤文》讲“人善人欺天不欺”,所以“善”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是“自利”,对别人来讲就是“利人”,同时因为“利人”所以“自利”,如《德道经》讲“是以无私而成其私”。同样,“百善孝为先”,“孝”的“善”的基础。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不懂得“孝”,这个人更多的是通常是在权势面前显得自卑,而在很多人面前刻意自大;在利益面前低头,同时在更多人面前炫耀。这种人不可能体会到“谦卑”所带来“智慧”的提升。这个人的内心之“慧”不断被功利的思想障碍和吞噬。不管这个人表现如何有能力,充其量只能算聪明——耳聪目明,而不能称得上“智慧”。而聪明的人往往会走两个极端,要么从聪明变成高度智慧,要么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如《菜根潭》讲到:“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诚然,面对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能不为之动心的人,品格是高洁的,而接近又不沾染奢靡之习气,这种品格更为高洁。对于投机取巧玩弄权术的手段,不知道的人固然是清高的 ,但知道了却不去用它的人无疑是最清高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孝”这个字上扎下很深的基础,就可能因为迷恋于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加上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投机取巧玩弄权术,最终身败名裂、凄凉万古。

不仅仅儒家强调“孝”的核心作用,佛家同样强调。《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佛教界有大德之士提到:的“在《观无量寿经》里,佛陀对修学净土宗的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尊敬师长。佛教经典都规定僧人都有孝养父母的义务。佛陀的教学内容有四大科目,用四个大菩萨来代表。第一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是教我们要守‘孝道’。……地藏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地藏菩萨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蕴育无尽的宝藏,不只地下开采的金银七宝,地面生长的五谷杂粮也是宝藏。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赖大地,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没有大地,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依靠。佛是用这个来作比喻。地比喻我们的心地,心地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一切无量通通是心地含藏。心地宝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无法说出,说之不尽。……我们要认识心地宝藏,开发心地宝藏。地藏菩萨本愿就是教我们、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宝藏。地藏菩萨本愿就是教我们、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宝藏。完全开采出来,那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就叫做成佛;部分开采就叫做菩萨;原封不动,不知道开采,那就是六道凡夫。……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

当然,道家也如此,不过道家的表达方式很有意思。如《道德经》讲:“六亲不和有孝慈”,即道家认为“孝道”就像大自然当中的空气、水一样,是非常自然正常的规律,当“孝慈”还需要强调的时候,社会已经不断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面对这种局面,道家重要经典《太上感应篇》“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而我们很多现代人对都忽略一个要点,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个要点,对“教”、对“育”的理解出现一点点误差,但是这个误差让我们很多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很多人把“孝”仅仅当做一种义务,但对很多人来讲,义务就意味着压力、负担,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背负包袱的生活,总是下意识当中要甩掉。所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孝”、因为“善”,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智慧,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福分,我们还会把“孝”、“善”当成一种纯粹的付出吗?

一位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家,也是一位公认的“孝子”说:“我是五十岁快到了才懂得什么‘孝’!”这位发明家讲到自己的故事时说:“以前逢年过节才回家。现在是每个两周就不惜耗费五六百元汽油钱、从数百公里之外开车赶回家!”这位发明家说,自己的母亲虽不识字却非常有智慧。但是,多年以来在母亲关心过问他工作时,发明家往往不太热心,甚至不耐烦。因为发明家要把自己的发明创造跟母亲讲清楚确实不容易,同时也认为母亲对他的工作不会有什么作用,所以总是对母亲的询问关心往往都是不置可否。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他身上很多优点都是来源于不识字母亲潜移默化的帮助,而且每当他用心去感受这些经历,他发明创造的灵感反而更加清晰,所以他发自内心地说“我是五十岁快到了才懂得什么‘孝’”。2012年前后,这位发明家的93岁的母亲出现腹胀的严重症状,发明家全家都要老母亲到医院去看,老母亲说,我都90多岁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还去医院干什么?因为发明家的工作比较忙,所以一般老母亲都是其他家人照顾,但是这个情况下其他家人就无法照顾周到,所以发明家把工作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老母亲。同时,因为这位计算机方面的发明家此前为了给家人治糖尿病,竟然开始研究水稻。在研究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如果有效保持稻谷营养成分,对老年人消化不良乃至肠梗阻有明显的对治效果。所以,当老母亲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时候,发明人每天根据老母亲的身体反应情况,不断调整自己发明的加工设备,结果在8个月的照顾老母亲的过程,发明家丝毫没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感觉,反而天天和母亲分享智慧增长、工作突破的喜悦。而8个月后老母亲的肠梗阻症状没有经过任何药物治疗,却最后自然消失,而且饭量比发明家还多一倍。同时发明家的发明设备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但是,在生活当中,类似这位发明家的母亲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的父母如果没有这样高的智慧,那么是不是“孝”就不能提高我们的智慧呢?一个人从小如果孝敬父母或者学会孝敬,他们就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就会主动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体恤父母的难处,而这种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孩子本身就在汲取父母的经验,同时又在反复思考哪些问题,究竟还没有考虑周全而造成种种障碍。这种针对自己生活当中针对具体问题去思考的“实战型”学习,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的爱人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中学老师,她甚至感恩于父亲的脾气暴躁使她增长智慧。我爱人小的时候,岳父是脾气暴躁的人,如果岳母丢了东西岳父可能大发雷霆。所以,我爱人在童年的时候,当岳母如果丢了某件东西一时找不到,她总会主动帮岳母寻找在这个过程中,她总是一边问母亲“什么时候还看到(找不到的物件)?在此之后干了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样的事?”遵循这样的逻辑,根据母亲的做事的特点,考虑哪些情况下会母亲会把这件物品挪动到什么地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份时时处处考虑母亲的孝心在生活上磨练出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这种智慧又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发挥效用,于是因“孝”而开智慧和因智慧开启而更加“孝”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爱人在《科学教育家》杂志上题发表题为《如何同家长有效沟通,了解情况、把握时机和方式,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论文中还提到:“作为老师,要同家长有效沟通,必须取得家长的信任(当然大部分家长对老师是比较信任),这样老师和家长才可能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护短’,……要让一个成年人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是一个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家长给孩子‘护短’的行为,从本质上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要打破家长这个心理障碍,还必须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例如陈某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到初中就不行了!而且有责怪老师没有教好孩子的心态。而据我观察,孩子上学没有认真听讲,同时从其他科目的老师了解到,陈某经常不完成课后作业。针对这种家长提到孩子‘在小学很优秀’的情况,我从陈某的小学同学那里了解到:陈某在小学的表现远没有家长描绘的那样好,经常违反纪律被小学老师在办公室里‘罚站’。……尽管我发现家长确实‘过分维护’自己的孩子,但我没有正面驳斥家长的话,而是跟家长说:‘孩子确实很聪明。可是不但你的孩子升初中后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很多孩子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小学才有两门或三门课程,有的天分的孩子可以一边玩一边学,成绩也会不错;但是现在初中有七门课程,如果还采取小学的学习态度就不行了!而且从小学升初中,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变化是最快的,你不能用小学的情况来衡量现在。(在赞扬孩子、肯定家长观点的同时,这位老师话题一转)另外我发现你的孩子上课的时候精神不认真听课。我们要共同来找一找原因:一种可能是早恋,但是据我观察孩子还比较纯朴,可能不会早恋;第二种可能是玩电子游戏,孩子有没有玩电子游戏?’家长回答说:‘从六年级就开始玩电子游戏,而且很上瘾,现在回家不让他玩?’。我接下来又问:‘那他有没有到网吧玩电子游戏?你作为家长要想了解也很容易,你计算一下从学校到家有这段需要走多长时间?他有没有按时到家?平时上学有没有提前上学?’这位家长回答说:‘确实有时没有按时回家,中午经常一点钟就提前上学。’我跟家长说:‘那问题可能就出现在这里!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你不要打他骂他,你控制好他的上学和回家时间就可以了!’家长又问:‘是不是学校布置的作业很少?我看他很少写作业,他经常回答已经做完了或没有作业!’我说:‘上初中了,学校布置的作业绝对不会少!我从科任老师了解到他经常不交作业,而且孩子一旦说谎,如果不及时纠正那就很麻烦了!’……后来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成绩也有所回升!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陈××啊,陈××,你是运气好就遇到了好老师啊!否则以后就不知怎么样了!’”而我爱人为自己工作能力和沟通技巧,都是小时候受到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因为有一份“孝”,母亲一有难处她都会主动去帮助,而这个帮忙过程不断训练出如今工作上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智慧。我爱人甚至感恩他父亲脾气暴躁的缺点,没有他父亲的脾气暴躁的缺点,从小贪玩的她就可能考不上大学——因为我爱人一到学校就跟同学们玩。只有回到家里,因为害怕父亲才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的效率特别高。

从这些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和子女心心相通不仅仅依靠血脉的维系,更紧密的纽带在于我们学会体会“孝”打开自身智慧的“金钥匙”!如果我们的孩子真正体悟“孝”是打开智慧的“金钥匙”,那么这个社会风气有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