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丽的家乡--祥云
(2008-07-13 15:05:07)
标签:
我的家乡云南大理祥云情感 |
分类: 生活记忆 |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25′~101°02′、北纬25°12′~25°52′之间,东与大姚、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南和弥渡县相连,西与大理市接壤,北和宾川县毗邻。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32平方公里,占13.67%。是云南省四大平坝之一;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53%,东西最大跨距62.5公里,南北最大跨距74.5公里。森林面积9231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7%;境内平坝海拔在1900-2000米之间;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810.8毫米,年平均日照数2623.9小时。境内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立体交叉气候特征。主要交通:祥云是滇西交通的咽喉,是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地,是大理州的东大门,距昆明仅282公里,至大理机场30分钟车程。境内"昆瑞高速公路"、"广大铁路"、320国道等8条重要公路、铁路在县城形成交汇点和拟建的泛亚铁路在祥云接口。祥云县已初步形成滇西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地,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梁。主要旅游景点:素有"云南禅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的水目山,是滇西地区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为唐代普济庆光禅师接旨首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西南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一见结禅缘、一见保安康的佛门圣物舍利子。鼎盛时"衲子千余,从者如云",又有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受戒,吴三桂问卜等历史记载。景区内古木参天,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国云南省旅游的一朵奇葩。祥云的旅游资源还有古驿道云南驿、中原文化保存完好的洱海古卫城、清华古洞新时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青海湖、佛释道三教合一的禾甸万寿寺、供奉灶君的玉皇阁和王德三、王复生故居王复达故居等景区景点。
县府所在地祥云县祥城镇,海拔1980米。祥云县辖8镇4乡(祥城镇、沙龙镇、云南驿镇、下庄镇、普淜镇、刘厂镇、禾甸镇、米甸镇、象鼻乡、马街乡、鹿鸣乡、东山乡)。4个社区,132个村委会。居住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2003年末人口为44.6万人。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他们用简单而又原始粗糙的生产工具与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搏斗,而寻求生存。1962年在清华洞发现新石器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陶器、炭屑。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从石器的使用到青铜器的使用,无疑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出现了飞跃。1964年祥云大波那发现战国铜棺墓。出土了100余件青铜器。有青铜六畜、铜质房模型、铜锄、铜锛、铜打纬刀等。铜质房模型、六畜及生产工具的出现,证明了战国时期这里的先民就是定居的农耕民族。 早在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各国夹击匈奴,以打通至西域的交通道路。及至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张骞自西域归来,说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筇竹杖,是蜀(四川)郡商人从“西南夷”中运往身毒转卖至大夏的。大夏等国“多奇物”,且“慕中国”,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与中国交通。张骞建议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动巴、蜀的军队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汉武帝在今大理地区设置益州郡。下设叶榆(大理)、云南(祥云)等28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因此该地取名为云南县。县城驻地设在今云南驿镇。东汉永平十二年(69)分益州郡西部置永昌郡(今保山),云南县归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郡治设今云南驿,与县同治。郡辖云南(今祥云、弥渡)、蜻蛉(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栋(今大姚南部及姚安)、姑复(今华坪)、遂久(今永胜、丽江)、邪龙(今巍山、漾濞、南涧)、叶榆(今大理、剑川、洱源、鹤庆)7县,隶属庲降都督府地。 晋初改庲降都地置宁州,云南郡属宁州。西晋泰始六年270),云南郡领县增加云平、永宁两县,一共9县。永嘉五年(310)分云南郡之叶榆县设东河阳郡。建始年间又分云南郡之蜻蛉,弄栋2县归兴宁郡,至此云南郡领云南、东姑复、西姑复(遂久县)、云平、邪龙5县。咸和八年(333)蜀李雄占据宁州,立建宁国,云南郡属建宁国。建元元年(343),李氏置汉州,云南郡属汉州,东晋后期长期纷乱,西南爨氏乘机霸占南中(西南地区),自袭宁州刺史,历晋末,南、北朝至隋初,袭西晋旧制,云南郡属爨西地。开皇初爨氏降,三年(583)隋废郡,设南宁都督府,云南县隶之。十七年(597)
爨氏叛,太平史万岁征剿,兵达并平定爨氏地,县境未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称“云南国诏西二河侯”。 唐初置5州领15县,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宗州,州治设云南驿,领宗居(云南驿)、河西(今普棚)、石塔(县址不详)3县,隶属南宁总管府。贞观六年(632)置南宁总管府,更置戎州都督府,西宗州隶之。十一年(637)西宗州去“西”字,称“宗州”。麟德元年(664)分戎州地置姚州都督府,西宗州属姚州。武德四年(621)置髳州,领濮水(米甸)、歧星(楚场)、铜山(乔甸)、蜻蛉(大姚)4县,先后属南宁总管府,戎州、姚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置云南州,州治设今旧站村西。贞观三年(629)改匡州,领勃弄(弥渡)、匡川、永平3县。先后属南宁州、戎州、姚州。永徽年间置镜州,州治设今高官铺,领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6县,属戎州。麟德元年(664)置波州,州治设今县城南外,领县不清,属姚州都督府。天宝九年(750),南诏尽占姚州都督府地,废唐设置,筑云南城于云南驿。贞元年间南诏国设云南节度于云南城。辖今楚雄州西北部与大理东部地区。元和元年(806)废云南节度,以其东北部置弄栋节度,西部(今县境)置云南(今下川坝)、品甸(今城川坝)两赕。两赕建置经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五国,历唐、南北两朝至宋亡共449年时间。 元宪宗六年(1256),县境内立品甸千户所,属大理下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品甸千户所改为云南州,隶属大理路。同时设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于米甸楚场地,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改元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为十二长官司,隶大理府。弘治二年(1489)设你甸(今米甸)、楚场、安南坡(今下庄安南关)3巡检司,直属大理府,同时于云南驿设土驿丞。崇祯八年(1635)析县辖楚场里于米甸设德昌县。顺治十六年(1659)裁德昌县。康熙五年(1666)裁你甸、楚场、安南坡3巡检司和云南驿土丞。 明代朱元璋统治中原后,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便派军队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沐英、兰玉率师攻克大理,至品甸(祥云)土官等率众归附。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明王朝为了巩固对云南地方的统治,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通过各种形式把大量的汉族人口从内地迁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屯田垦殖,及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随兰玉、沐英平定云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便都留下来屯戌在云南,而且至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令把留戌的军属全部限期从内地送往云南。进入云南的军队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他们以卫、所、营、屯的军队组织形式分布在祥云坝区的一些重要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村庄保留所、营、屯的名称。如前所、左所、刘官屯、董营、孔五营、阮家营等。这些戌军大都来自于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年从江西、江苏、湖南、浙江等地区迁来的汉族军民一次在祥云屯耕的就达二万五千多人。”
除大量的明军屯田外,明朝廷又鼓励商人到云南经商,给予优惠,因此,出现了商屯。与商屯的同时,明王朝还把分散在江浙一带的从事手工业及社会较低层职业的惰民送往云南。惰民是指在宋朝末期宋元战争中被元军捉住的战犯。这些军人成为战犯后失掉了土地,释放后被称之为惰民,只好从事手工业及社会最低层的职业。他们主要流落在当时较为繁华的江浙一带。明朝政府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鼓励他们到云南并改变他们的身份。这些惰民到云南后主要聚居在人口较多的集镇,有利发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当时到祥云的惰民主要聚居在祥城(洱海卫)旁的瓦窑村,他们以烧砖瓦为职业,因此,他们居住的村落取名为瓦窑村。 1913年,全国统一裁府、州,省内置道,云南县归腾越道,也称迤西道。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故改称祥云县。1929年废道,县直属省。1932年,全省设12个政务视察区,祥云属第四区。1934年,省政务视察区增加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二区。1935年视察区减为7个,祥云又改属第四。1938年视察区又恢复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一区。同年,政务视察区演变为行政督察区,全省设13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祥云属第八区。 1950,年祥云县属楚雄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员公署。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云县属大理州至今。公元前109年就设置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县在云之南"而取名为云南县"。西南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云南驿古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古云南县冶申云南驿迁往今祥云县城,民国七年(1918年)因省县同名而改为祥云县。县境内发掘考证清华古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西汉青铜棺、编钟、兵器等文物是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见证。
前一篇: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后一篇:向后看,风景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