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的第五讲中,叶嘉莹老先生以“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为题,对晚清帝师陈宝琛的名作进行解读。全篇读罢,愚衷以为,叶先生于此感喻诗歌的解读多有不确不惬之处。后学不揣浅陋,对诗中难解或容易误解的两联,凿空索隐,妄作新注。如下:
其三
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
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初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罥入情丝奈网虫”,此句意谓落花为网丝所缠,深陷而不能自拔,又何怪乎织网之虫?!正与前句“唤醒绮梦憎啼鸟”呼应。梦虽绮,然终必醒,原与啼鸟无关。但因绮梦被唤醒而怪罪啼鸟,却正是人之常情。作者自谓,明知清廷已成梦幻,而自己尤不能解脱,岂能怪罪宣统辈!绮梦与落花,皆世间美好事物,人之所欲,然而“生灭原知色是空”,一切终将归于寂灭。作者的痛苦乃在于明知色即是空,却不能真正解脱。
其四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荫成且少休。
“伤心最是近高楼”语本杜少陵“花近高楼伤客心”句。叶先生以科学逻辑解释“花近高楼伤客心”,只合表面。高楼伤心,盖因人去楼空,聚散无常,恰似花开有期,美丽转眼成空。李义山《落花》诗首联,“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意境共同。或者,高楼亦可与落花同喻。“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楼高百尺,终有倾颓之日。花之凋落,如委蜕大难,方欲求入净土,孰知临近高楼!二者生灭无常,殊途同归,重叠映衬,推波助澜,所谓物伤其类,伤何如哉!
又或者,作者登上高楼远眺,心事横生,愁绪无端(登高而生悲,中国文人传统),近处花发,徒使人更添哀愁。以美景写哀情,反衬也。曹雪芹以宝、钗婚礼之欢衬托黛玉独逝之悲,足相发明。
陈宝琛的《落花》诗,与李义山同题诗自伤身世不同,其大旨,可归结为“孤独惆怅,空而不能”八个字。“落花”,比喻作者的幽微心境,绮梦,高楼,比喻作者的寄托,大约是清廷。作者心中明知古往今来,王朝无恒,如露如电。但是尝侨居清廷,其倾塌不忍见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