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尽蹉跎 - - 写在上海评弹团74届学员四十周年的纪念演唱会
陆续看了一些上海电视台的评弹天地栏目为上海评弹团74届学员四十周年演唱会的专题节目,感觉非常悲哀,如果不是他们占据着媒体资源的,按照水平而言,他们根本就没资格举办这一类劳民伤财的演出活动。星期戏曲广播会的主持人辛宁说了当年38个学员尚有12个还坚持在评弹团这个阵营
- -
我为什么说评弹团而不是评弹阵营,因为两者是有区别的,评弹阵营是应该送给坚持在码头上长篇演出的艺人们的,而他们在的阵营是评弹团,这个得天独厚享不尽国家各种资源(换言之好处)的地方,是不是都在坚持为评弹事业传薪,还是有意无意地为葬送评弹事业做釜底抽薪的事情,听众的感受应该是很复杂的。
对于这些尚在上海评团的74届成员,按照辛宁的12人之说,应该是秦建国蒋文,郭玉麟史丽萍,沈仁华丁皆平三对伉俪,还有冯小英(夫君范林元另有高就),王锡钦,王惠风,徐惠新,加上两个“偶尔露峥嵘”的评话周强和张小平,刚好12个。先不说他们有什么惊人的业绩让人们瞩目,朋友们查一下手头近几年的每月的评弹节目表,看看有没有上述那些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在书场的身影就可以知道他们对评弹这朵江南奇葩所做的贡献了。
不幸的是刚好本人就是看着这些现在都堪称“艺术家”的人成长的,翻开他们这批人走过的足迹,从79年初的那场让人兴奋的雏凤新声的演唱会,到石文磊带着他们“青春”“希望”队的下乡进城,后来他们的二十年、三十年的演唱会,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一言而谕之,就是每况愈下!好在他们都有资料留存着,朋友都可以在那里清楚地知道那些资料的含金量。别人不说,就拿王惠凤来说,这个在74届的女生中第一个拿到国家一级的演员,她的退步竟然那么明显,连等到人老珠黄还来不及的速度,一次不如一次,倒是当年看上去有点弱的王锡钦,人们对他的期望值不高,倒也马马虎虎可以听听他的书,关键是他不怎么掏江湖的时候还真的有几分听头。
可圈可点的沈玲莉前些年退休了,她应该属于那种功德圆满的,38个还留下12个,很多都是半途而废了,原因种种都不值得再提他们了,最近才走开的范林元,应该写一笔,他的事情很具代表性,比如嗓音像哪个前辈艺人就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些重唱不重说的的恶习,已经从上海评弹团进入了苏州评弹团(最近他们风风火火搞的流派演唱会就是一例),比如常州和江阴引进的人才蔡和张,因为后者的蒋调小有成就,于是让本来蒋调也很好的蔡去专攻张调,这些都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艺术流派的继承应该强调的是流,是源头活水的流动而不是僵死的模仿,模仿只有死胡同一条路,看评弹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佐证。一个成功的例子就可以证明范林元式的流派继承的失败,他的<三笑>连描红阶段都没有脱离,更何况是传承。徐门弟子中嗓音最不适合唱徐调的严雪亭成就最大,这就是打破神话的关键所在,可惜谁都不去深思。
2014/08/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