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不怎么喜欢施雅君的唱,说她的唱颤抖的利害,这一点我承认,不过这个颤抖并非不能接受,只不过是属于个人的习惯而已。在弹唱「王月香调」的时候,有些些颤音,反而感觉更不错。我在上海听施雅君在码头上弹唱《林子文》和《秦香莲》,还不是和她的前夫王尧年,而是跟着老前辈的马襄时,当时对于区级团体相对年轻的女艺人,除了风头很健的单档秦文莲之外,就是施雅君和新长征的徐淑娟比较引起我的注目了,缘故我是比较喜欢唱功佳的演员,对于施雅君的开篇《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秦香莲》选曲《铡美》(这个成为施雅君的成名作品之一)都是百听不厌的,还专门录音在磁带反复聆听,而徐淑娟的「俞调」我也比较欣赏,不过留在磁带里却是徐淑娟的《杨淑英告状》的唱段,流派唱腔方面别出心裁。
也许正如朋友所言,施雅君所唱的任何流派,都有自己很深的烙印,也就是说,一听,就知道是她在演唱,包括最近得到的现场录音加唱开篇等,不过也有例外,我觉得一概说施雅君的弹唱都有自己的くせ(癖),也不尽然,至少她所唱的「侯调」,还是比较接近那个流派的风貌的。反过来说,施雅君那么有特色,是不是有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不能为她总结一下了?我想,为公为私方面都不会这么做,在中国,论资排辈还不仅仅是你的年龄(当然年龄很重要,你看前不久杭州为王柏荫搞的庆典),还有你的出身(像无所事事的秦建国就是出身名门)以及门第,一个连编制都已经不存在的区级小团的施雅君,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的,你看他们团里的前辈名家黄静芬,生前身后,真的很寂寞的。
施雅君的任何弹唱都是无意识地投入了很大的感情色彩,按照冠冕堂皇的说法就是以情带腔,声情并茂等褒义词,这是个人的差别还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结果,我想,应该是兼而有之,时代的审美观点历来都是略有差异的,也就是我现在看不懂很多评弹演员的演绎的根本所在。对于施雅君,除了比较注入很深的感情之外,我看她的主流还是老老实实地坚持码头第一线说长篇,近些年来成就斐然,而并不是和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家伙同流合污。
引出上述话题的是我在最近的微博里写了自己得到施雅君弹唱的开篇《黛玉悲秋》的感受而展开的。自然,施雅君比较擅长这一类表达情意的内容,悲秋的演绎有些颤抖也应该属于正常的范畴,我喜欢听这种比较嘶哑而更接近徐丽仙本人嗓音的丽调,对于嗓音条件好的演员而言,不能把浏亮的嗓子故意弄成烟酒嗓,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丽调」演绎得如此贴近而令人备受感染。
总之,施雅君比较认真。09年在上海的时候,应梦云之邀特意去松江的书场听程振秋施雅君的长篇弹唱,坐在第一排的我们自然是把台上先生的表情和很多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在上手程振秋表述的时候,忽然梦云让我看施雅君的脸部表情,怎么口唇一直在抖,我告诉他说因为施雅君精神高度集中,认真在对待书情的演变,所以情不自禁地在抖,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不得而知,不过施雅君说书弹唱的投入,由此可见一斑。
2012/06/20 即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