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伊始,赵丽芳和吴迪君是唯一的一对当年我在听完书之后要去后台见见他们的弹词艺人,当年弹词艺人和听众在台下的交流并没有现在那么密切和频繁,我为自己当年的勇气感到骄傲,也是被赵丽芳吴迪君的艺术折服的缘故。第一次敲开他们休息室的门记得好像还是在大华书场,听什么书我已经忘了,为的是要想写一篇记载着赵丽芳艺术道路的文章,为此还和赵丽芳有过通信,我手里保存着赵丽芳给我的信件
- - 这可是我第一次披露和先生们交往的往事。
当年有一股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写写与众不同的赵丽芳的五弦琵琶,记得当时问了赵丽芳很多事情,只是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实在是太差,也没有本事把她的出神入化给表达出来
- -
至今也还是没有做到,只是从一个听众的角度来描述自己对赵氏琵琶的喜爱,所谓外行凑热闹。听赵丽芳的琵琶最最感悟的就是白乐天的《琵琶行》所描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盆”的铮琮之声,也惟有赵丽芳的五弦琵琶,才能给我们带来“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效果。虽然书坛不乏琵琶高手,也有前辈艺术家的琵琶可以称王称霸的,不过,赵丽芳的琵琶让人着魔,这才是琵琶的本音!
赵丽芳的琵琶之第五根弦具有Bass的效果,这对于长年在外奔波于江浙沪乡镇码头的说书艺人而言,可以少拎一个琵琶出门,高低音都可以在五根弦上分别出来,这对于弹词音乐和伴奏艺术是一个创举,吴迪君手里的双面三弦配上赵丽芳的五弦琵琶,十一根弦取代了一般艺人准备的两付家生,省下来的箱笼就可以放入演出服饰,吴迪君赵丽芳的演出服饰在评弹界不仅仅是首屈一指,而是绝无仅有的,我看过不少吴迪君赵丽芳的长篇视频节目,赵丽芳的服饰上百次的上镜,从来没有重复的,而且赵丽芳对服饰的选择和搭配都是独具慧心,就拿三大亨的90回录像为例,每30回的演出服饰都是别具风格的完整体系,头30回是传统旗袍为主,中间30回则是根据天气的条件是短袖的洋服,后30回的服饰又是一种风格特征,虽然每天换套,但是从不凌乱,一部长篇,就服饰而言也成体系。也许我在海外时间待得太久了,出门见朋友(尤其是长者),都非常讲究服装的整洁和干净,你越穿得体面,就是对对方的越尊重。一个演员,讲究服饰不是摆阔,而是体现了一种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和对出钱前来捧场的听众的尊重,说书先生没有道具和人物出场的服装,光凭一张嘴说书,在台上的光彩照人,本身就是一份卖点。
这几天几乎天天都在翻阅吴迪君赵丽芳的从艺六十周年的纪念画册,看到一段文字,介绍给大家。一首由无锡的尤惠秋和上海的徐丽仙合作录制的开篇《宝玉夜探》,这首作品的诞生和赵丽芳的热心是分不开的。当年跨团合作有诸多限制,徐丽仙生前的一个心愿就是和同样来源于「蒋调」流派体系的「尤调」创始人尤惠秋合作录制一个节目,于是,为了完成老师的心愿,赵丽芳跑到无锡找上了尤惠秋,不过尤惠秋不能贸然答应,毕竟这需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于是赵丽芳就去文化局长的家门等候局长大人的出门,说明来意和原委,于是促成了这段书坛佳话,当我们在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开篇的时候,可曾知道背后的故事?
2011/10/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