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评弹天地的主持人吴新伯怎么说新长征评弹团和上海评弹团的渊源如何如何,当年的那批八十年代的新鲜血液,所谓的“新”字辈小演员,都是积极意义和非积极意义上的逃兵,蒋新月、潘新云、戴新萍都走得无影无踪了;吴新伯、毛新琳和李奕昂则去了上海评弹团,不管是人才引进还是别有路子,都是舍新长征评弹团而去,留下的两位在编人员,其实是挂名在新长征评弹团的演艺人员张蝶菲和程艳秋,目前如果不和兄弟团合作的话。连一档书都拿不出,上海新长征评弹团有无编制看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再行讨论了。
如果说五十周年可以勉强归纳的话,那么,从五十周年到六十周年的未来十年里,如果没有新的辉煌,是不是再也没有六十周年可言。在编人员只有八十年代进团的张蝶菲和九十年代进入的程艳秋,新长征评弹团还在维持着什么,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些退了休的七老八十的艺人都走光了才把团体的大门关闭?不能理解国内的现行体制为什么像上海新长征评弹团不如无锡市评弹团那么干脆关门,既然一个城市连保留一个评弹团都是多余的,那么大上海留下一个上海评弹团足矣,反正到东到西都不会再有名家响档的涌现。
说起名家响档,有一阵子倒是真的期待小小的女单档程艳秋能够在继新艺评弹团的秦文莲之后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不料评弹艺术的大环境还是没能让她继续按真正的说书人的努力去实践,而是和主流评弹同流合污,先是放弃了单档弹唱,为他人做下手享受轻松,最近几年又所谓悉心「杨调」的弹唱,还拜了杨振雄的不肖儿子杨聪为师学唱「杨调」,放着自己天资聪颖的说书才能不顾,却去钻研唱腔来了,在过去的真正说书来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本末倒置,但是现在的状况,谁唱得好谁就有露脸的机会,聪敏的程艳秋是不会读不懂当前评弹的现状,况且她还有一个和评弹走得很近的夫君为她而设计,自然更是如鱼得水了。本来我是很看好程艳秋的,也曾为她的艺术唱过赞歌,不过,对于她近些年的表现有些失望,也难怪,前些日子刚刚生了孩子,自然要为自己的小家庭设计更完美的未来,评弹的现状也不是靠她一个人可以改变的,所以我现在很理解那些中年评弹演员跳槽的举动,人往高处走是没有理由去责备的,我们能说的,仅仅是道一声遗憾而已。所以这次评弹天地里播送的程艳秋杨调开篇《剑阁闻铃》我听都没听,唱得再好,充其量也是杨聪教出来的,大高而不妙。
张蝶菲一直很低调而不引人注目,她在电视节目里说她自己1982年进新长征评弹团的,那么应该和上述那批“新”字辈的人同时进入的,为什么她不是“新”字辈里的成员,莫非她在进入新长征评弹团之前已经拜了苏州评弹团的潘莉韵为师?从她的岁数来看则是和吴新伯毛新琳等都差不多,那年在上海听她和上海评弹团的王惠凤女双档弹唱《玉堂春》(是张蝶菲和原浙江省曲艺团的梁工的本子?)的时候,王惠凤说张蝶菲是“雌老虎”,可见生于1962年。张蝶菲进入上海新长征评弹团的一段时期里分别和新艺评弹团的许亦文弹唱《八宝鸳鸯剑》、和张文倩弹唱《四杰传》、和梁工弹唱《玉堂春》,梁工曾经是她的丈夫,先在浙江省曲艺团后来也调入上海县长征评弹团。依稀记得张蝶菲和江苏的王建中还有《武则天》长篇的录音,最近几年分别和上海评弹团的徐惠新和王惠凤合作长篇《秋海棠》和《玉堂春》。不受媒体重视的评弹艺人才能真正地坚守着评弹演出的阵地,勤奋耕耘着,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褒奖他们呢。
新长征系列随笔完。
2010/01/0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