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08-12 15:31:28)
分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是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
.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从生活中的工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义。
过程与方法: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某超市的一份月工资表,请看——(出示课件)
师:怎样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
师:好,下面咱们算一算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平均数是多少?
师:用平均数1000元代表这个超市的月工资水平合理吗?
师生小结:在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
 
 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求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数。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识到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时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激发兴趣,产生疑惑。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时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探索新知

 
 
 
 
 
 
 
 
 1、中位数
师: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
师:观察这组数据,能不能从中取出一个数来代表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师:你为什么要用650这个数作代表?。
师:(评价)其实,在数学上,把这样的数叫做——中位数。那么大家结合这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中位数?

 观察分析,感悟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数学上是怎样定义的。
(出示幻灯)生齐读。
师:通过读,你认为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师: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650表示月工资水平可以,它比用平均数1000来表示更合理。
 
 

2
、即时练习
师:大家知道了什么是中位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指名生口答,并说说方法。
一组学生一分钟跳绳成绩如下:234 133 128 92 113
116 182 125 92
指名汇报,师评价。
师:怎样求中位数?
 
 
3、众数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600作代表,请说说你的理由?。
师:(肯定)在数学上象600这样的数也有专用名词——众数。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师:用这组数据的众数600表示月工资水平可以,也比用平均数1000来表示合理。你知道了什么众数,会求众数吗?
 


实际计算,小组讨论,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除疑惑,解决问题。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4
、即时练习
1)求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2
0 2 1 0 0     
3.2
3.3 3.2 3.2 3.4 3.2 
指名说方法。 
师:(肯定学生)那么大家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组数据都有众数?
有的有,有的没有,如12345就没有众数。
师:(肯定)那么大家再想想,是不是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

 
 
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究,感受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不同。
学生自己总结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强化对中位数、众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与区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2
2、某地区去年3月份1——9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空气污染指数在101——200是轻度污染,在100100以下为良或优;在200以上为重度污染。在这9天中空气质量为良或优的有多少天?
 
 
 

3)通过上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独自计算,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理解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和巩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中位数和众数
在所有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把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众数。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讨论、观察、分析,共享集体思维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到两个统计的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趣到促进的作用。
 
教学反思
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我课前布置同学们先阅读教科书理解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后,再从生活、学习中举例说明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从生活、学习中举例说明什么是中位数、众数说得头头是道,并对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时,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也叙述得清清楚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高了。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面、参与热情和参与质量。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