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了,给孩子讲讲年的故事

(2016-02-06 17:00:31)
标签:

杂谈

http://ww2/large/59947006jw1f0pq0e0imqj20ku0fmn01.jpg        (配图是诺诺摄影,南京春雪)

又是年根儿了,各位爸爸妈妈除了买、买、买,可别忘了给家里的孩子,讲一讲有关「年」这个老掉牙的民间故事。

为什么呢?
传承中华美德吗?

才不是,我哪有那么多的社会责任感。
今天专门写篇文章来提醒大家这件事,是因为各位小朋友们真的需要。
 
先说说我家这两天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三岁的小安同学晚上不好好睡觉,我就在关灯之后编了个故事跟她讲:「宝宝你知道吗?咱们家小区里的草丛里住着一只大老虎,每天晚上它的牙痒痒,就要找个小孩咬他的小屁股;你要知道,这只大老虎的眼睛不好,只能看清开着灯的人家的窗户,跳进去咬他们家的小宝宝。你看,现在我们这栋楼的11层、12层、13层的宝宝,还有你这个14楼的小姑娘,全都关灯睡觉了,所以老虎就找不到我们家的窗户,就进不来了……」

结果,这一连几天,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会自己先把灯关了,然后再缠着我把这个老虎的故事讲完。
「哎呀,只有我们楼上15楼的那对小姐弟不乖,总是到点儿了也不关灯。然后老虎就找到了他们家的窗户,跳了进去,‘啊呜’一口咬了小姐姐的小屁股,再‘啊呜’一口咬了小弟弟的小屁股。好疼啊,他们就都哭了,他们妈妈听见哭声,就过来把老虎打跑了。这对小姐弟也就赶紧说:‘妈妈,妈妈,快关灯吧!’」(我们楼上的那两个孩子的确常常哭,就让我顺便遍到故事里面去了。)
 
这不是骗小孩吗?
是啊,宫老师就是在骗小孩啊。
其实童话也好,故事也好,不都是大人们用来骗小孩的吗?
 
关键是我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老虎咬屁股的故事,来骗不肯乖乖睡觉的小安同学。
因为她到了喜欢妖怪故事的年纪了。

几乎每一个3-5岁的孩子,都会喜欢听大人们来讲述各种「打妖怪」的故事。一边窝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体会着安全,一边听着可怕的妖怪故事体验着害怕,在明明知道不会有事儿的环境中,去认真投入一场华丽丽的冒险,这种「被保护着的恐惧感」,真的是一件很刺激、又很美好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对于刚刚告别婴儿期的温暖襁褓,刚刚开始去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的幼儿们来说。
 
实际上,不管是西方童话中巫婆、怪兽、大灰狼,还是我们传统故事中的小鬼、妖怪和虎姑婆,我们评估一个妖怪故事是不是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主要要看它是否具备以下两个要素:第一,故事自身就有让孩子感到挑战的内容;第二,故事自身就包含有处理挑战的解决方法。简单滴说,就是那些让孩子们感到挑战、感到害怕的妖怪,一定可以在故事结束之前就被打死(处理好)。

这是因为,处在幼儿阶段的小朋友因为理解能力有限,经常会在本来是安全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到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惊吓和恐惧。家门口一棵造型比较奇怪的大树,邻居家的那条狗,或者仅仅是一个长得比较吓人的老爷爷,在孩子的眼睛里都可能就是一个「妖怪」。我家的小安同学,就曾经被别人送的一个自己会动的机器人玩具吓得半死,「嗖」的一声逃到卧室里不敢出客厅。

所以,各种听起来有点儿可怕的妖怪故事,实际上正好可以给我们这些容易感到害怕,却又常常说不清楚自己的害怕的孩子们,一个处理日常积累的恐惧情绪的出口,让他们可以在父母的身边去体会并且命名「害怕」这种令人不舒服的负性感受。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每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束之前,发现并体验到妖怪被成功战胜(打死、打跑、驯化等)的控制感。
 
比如说,虽然小红帽会被大灰狼吃到肚子里,但她最终一定会被猎人救出,同时还可以总结经验说「下次一定要在天黑以前回到妈妈那里」。听故事的小朋友,就可以在体会到为小红帽着急的片刻之后,就感受到这个难题一定可以解决。

同样地,小安同学为什么喜欢老虎故事,也是她在每一次听到我说「现在老虎在院子里溜达」的同时,她虽然会有一丝丝的紧张和兴奋,同时却因为自己已经提前关了灯的行为,而感受到自己具备了「自我保护」的可控感。(另外,在我的故事设定中,老虎是只能欺负小孩子的,故事结尾说楼上的妈妈出来就可以把老虎打跑,就是出于想让小安放心和妈妈在一起的考虑。)

当然,我们都知道,小安同学的这种可控感是虚假的。要是我家院子里真的有老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打电话报警。但是这种虚假的安全感,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反过来想想我们自己也一样,谁的安全感不是假的?谁能百分百地确定,明天早晨到来之前,火星不会拦不住地来撞地球?
 
正好,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借着全家团圆的美好时刻,爸爸妈妈跟孩子讲一讲「可怕的年」的故事。想着这样的画面我就感觉甜蜜温馨,就干脆借着这个契机,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讲故事的心理学意义,就算给大家提前拜年了。不过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各位家长注意:妖怪的故事一定、一定、一定不可以只讲一半,千万不要把孩子吓着了以后,甩了「打败妖怪」的那一部分不讲,一定要整个都讲完啊!
(感谢育儿公号 “你好妈” 诚挚约稿)



茉茉宫,原名宫学萍,两个孩子的母亲,心理咨询师,翻译,作家,曾任《心理月刊》特邀策划,《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特约点评专家,有译作《打破心理治疗师心中的禁忌》,最新译作欧文·亚隆的《浮生一日》即将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