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差点儿被想象卡死

(2014-01-02 22:02:26)
标签:

工作

职场新人

总结

杂谈

分类: 唧唧歪歪

差点儿被想象卡死

茉茉宫


2007年,我顺利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但专业能力还远远不能私人执业,就暂时在一家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兼职的助理工作,每周大概需要坐班两、三天。

也许是人品还算不错,很快,又有一个特别合适的工作机会找到我。

那时,中国这边的《心理月刊》创刊不久,编辑部正好缺少一个兼职的英文编辑,同样也是不用坐班,主要负责细读每个月《心理月刊》的英文版,然后在每周二的下午参加编辑部的选题会,把英刊的内容详实地介绍给其他编辑,供大家借鉴参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可以假公济私地阅读大量的国外书报,以及,和众多国内外心理学大咖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面试很简单,一番简略的相互介绍之后,当时的主编王珲女士递给我一本英文版的《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请我据此写一篇4p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斯金纳的生平。于是,在接下来的二周里,我在咨询室接待来访者的间隙,愉快地阅读和写作,很快就交上了一篇据说“还很不错”的文章。

不久,主编就开始放心我去做一些其他的文字工作,尤其是和各位心理学家的交流采访。一切似乎都进展得十分顺利,我甚至向其他的责任编辑一样,领到了更多的文字工作。可是挑战也就随之而来——毕竟,《心理月刊》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期刊,其目标读者还是众多的都市时尚女性。随着领导不断看好我“成为一个优秀的责任编辑”的潜能,我的工作逐渐发展到需要接触一些心理学家以外的文化名人,学者、企业家、甚至演艺明星。

当然,具体的采访工作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问题,我很喜欢和那些前来找我谈话的人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亲近他们的内心,但是我不知道要如何向一个陌生人发出采访邀请。之前的采访,我都是直接到办公室主任那里“领任务”,按照领导事先安排好的日程,在某天某时带着录音笔到某地会见某人——这是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死穴。

我不敢。

当时的我,不敢给采访对象打电话,害怕一切可能和其实不可能发生的拒绝。从小到大,我都不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是更加喜欢阅读、思考、研究理论和查阅文献,而绝对不是给一个大众眼中闪闪发光的“名人”打电话。

于是,我无限制地推迟对采访对象的联系工作。每当拿起电话,我总是会找到一个十分恰当的理由,告诉自己应该“换个时间”——说不定人家还没起床,正在开会,见客户,吃饭,运动,度周末——我的采访任务一拖再拖,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晃过去,我非常完美地保护了自己不用去面对可能发生的“被拒绝”,而代价就是我的稿子交不上去——正文和tips都早早写好了,但是出镜人物那一栏,依然还像少女的眼神一样纯净而空白。

所以我就开始鸵鸟一样逃避。

每周二的选题会刚一结束,我就赶集收拾东西尽早闪人,生怕碰见领导被问起这件事,(好像人家不问就没事似的)甚至都准备好了随时被发现就立刻卷铺盖走人。当时的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胜任,也不知道如何请求帮助,总觉得解释是一种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应该接受惩罚。或者说,似乎惩罚早一点到来,自己也就早一点获得解脱。

幸运的是,我当时遇到的领导都特别好。

首先是负责带我入行的主任,当她询问我为什么稿子拖了那么久还没交,语气中没有一点批评和指责,甚至先安慰我说“新编辑交不了稿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等我情绪放松之后,才继续提醒我说:“但是你要告诉我们现在面对的具体困难是什么,这样我们才知道怎样帮助你。 ”

两天之后,主编请我到她办公室谈话。她先送给我一本记者专业的入门书籍,然后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其实越是有名气的公众人物,越是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越是会平易近人。总之,就是很到位地鼓励了当时那个怂包的我,下班的路上就和我人生第一个约见的名人通了电话,约定了见面采访的事项。(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领导在安排我的采访对象的时候,是一定考虑了这些问题的。我要面对的,都是一些口碑极好的老师。至于那些喜欢刁难媒体的小明星,根本就没让我碰。)

再后来,大概是一年半之后,随着我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始,最终我还是离开了《心理月刊》的编辑团队。但是,作为我的人生第一份较为正式的工作,那些宝贵的日子,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职场常识,帮助我顺利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向工作人的身份转变。让我知道,工作这狗东西,其中一定会包括一些我们喜欢、能够胜任的任务,同时也一定会包括一些我们不喜欢、不擅长、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而正是那些不甚可爱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把职业的梦想稳稳地落到地上,让它不再仅仅是个梦想。

而且,如今每每回忆起当初那个差点儿被“一个电话”困死的自己,除了有点儿想笑之外,也想向她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感谢她当初看似狼狈的坚持,让如今的我深刻地相信——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如果我们只是习惯性地一直逃,一直躲,就不会有机会允许自己去发现:原来它比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小许多。


本文系《读者原创版》约稿,转载请注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功的反义词
后一篇:我是坏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