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与现实不再相互冷眼
(2013-10-28 11:36:41)
标签:
梵高正传现实理想杂谈 |
分类: 唧唧歪歪 |
当理想与现实不再相互冷眼
茉茉宫
上周五和小璇璇一起去看了话剧《梵高自传》,艺术的事情我不懂,不敢妄自评价,这里只是写点儿东西记录自己观后的小想法。
整场戏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无奈。
一个无奈接着一个无奈,水波一样荡漾。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上帝,至少一定要是自己的小小世界的上帝,但是现实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你不是。就好像小孩子不断发现自己既不能让雨天的太阳快点儿出来,也不能让学校的足球队顺利胜出。
表面上看,自身几乎没有生活能力的梵高,总是试图去拯救比他更为悲惨、对生活更加无能为力的矿工、妓女、老姑娘,是不切实际地把自己视作万能的上帝;那么;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他的弟弟提奥,本质上不一样吗?他不是一样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支撑起他和哥哥的天空,做他哥哥的上帝?于是毫无意外地,最后他们俩儿都要去面对自身的有限,以及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的痛苦。
也许,在“做上帝”这件事情上,梵高的疯狂似乎更加容易被大家指责,而提奥的疯狂则被世人默认为“有责任心”。我记得,在提奥为梵高准备画展的那一场戏中,编导把“做不成上帝”的痛苦表现为提奥的妻子和梵高的对抗,直到两人都扔下一句“有我没他”式的狠话离开,提奥还继续相信“你们不要吵,只要一会儿我把画卖出去,有了钱,不就没事了吗?”——他不和梵高一般天真吗?天真地认为“我提奥是万能的神,能解决一切问题”?
也许因为接受过一些家庭治疗的影响,我没办法直接指责人一个“不切实际”,不管他是不是被艺术界评价为“伟大”的画家。我只是很不清楚,为什么弟弟提奥总是很努力、很努力地,要把哥哥梵高和现实隔离开来。当然,这是他们两个人合力而为的事情,可能还有太多背景故事我们不得而知。
理想与现实、艺术家和钱
好像很多艺术家都痛恨钱。
就像在梵高照顾妓女的那一段戏里,他狠狠地把刚刚借到的一张钱摔在地上,就像想要摔死一个厌恶至极的魔鬼。
是因为钱经常让他们面对自己的弱势吗?
可是艺术家本来就不是商人,挣钱本来不是他们的强项啊?
如果按照同样的道理,厨师就应该憎恨歌唱,可现实生活中的厨师不这样——厨师并不会由于自己不会唱歌,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或者好爸爸,所以他们就不会痛恨个歌唱家,或者画家。
可能,很多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早期生活中,因为没有钱,而受到了很多直接的和间接的、来自外界的和来自自身的攻击,出于维护自尊的本能需要,于是他们转而去攻击那些“只会赚钱”的商人“庸俗”,然后受到轻视的商人们自然会回击艺术家们“不切实际”,如此循环。
突然觉得,不管你我这样的外人怎样评价,如果梵高和提奥共生一般的“合作”(一个追求精神、一个对付现实),如果是完全出于两个人独立意识的自主选择,每个人都能真诚地说出一句“我愿意”,理想与现实相亲相爱,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吗?
10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创业做动漫杂志。既然是创业,每天就有一箩筐一箩筐的“现实问题”需要他去面对。相对于那些一心沉浸在作品创作的漫画人才来说,我的这个朋友可能是不够纯粹、比较现实,可我并不觉得他“没有理想”。还有我身边许许多多靠文字吃饭的朋友们,他们之中有人会直接以“稿酬太低”回绝一些杂志的约稿,也有人偶尔接一些广告文案的“零活儿”,以保证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只为理想而写”的东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如果我们随意去批评一个人“不现实”,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嫉妒人家可以“不必现实”。比如心理学界那个特别可爱的老头儿温尼科特,一直到他老爹去世,才停止接受家里的资助,甚至于,对于他个人比较喜欢的病人,他不仅不收治疗费,还给主动人家钱,让人家租马车风风光光地来就诊,省的被门口势力的保安看不起。
回到梵高的故事,我并不觉得是提奥“救济”了梵高,或者梵高“拯救”了提奥。
希望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自己觉得想做的事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