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习惯性节俭心里生活情感 |
分类: 写稿子 |
习惯性节俭,美德还是心病?
文/茉茉宫
见便宜就兴奋的特种神经
每次表姐兴冲冲地前来展示她的“扫街成果”,小蓉就忍不住在心里一个劲儿地翻白眼。“永远都是一堆地摊儿货:150两件的过季服装,80块钱用一周保准变形的手提包,还有连我妈都不会去买的老太太鞋……真不知道这些有什么让她可兴奋的?换做是我,宁愿用这些东西加在一起的总价去买一条,就一条,自己真心喜欢又像模像样的新款森女系蕾丝长裙!”
而且,最让小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她这位表姐真心缺钱也好,如此“抠唆”好歹也算得上是“节俭持家”,可现实偏偏是,人家夫妻俩儿合起来的年收入,真金白银华丽丽地直逼百万大关,却在穿衣带帽这件事情上如此地不上台面。真是没道理呀!
没道理吗?
“心理惯性,往往让人们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选择自由。”心理专家提示说,就像小蓉表姐那样,当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长久以来都未能随着收入的增高而获得改善,也许就是因为他“心理惯性”的作用力太大了,根本“看不见”自己的生活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说白了,我们的大脑也是一个懒家伙,平日里经常使用的思维模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结果就习惯了自动忽视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小蓉的这位表姐,很有可能自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开始,就时常因为买到“便宜东西”而得到妈妈的赞扬,一来二去,时间长了,整个人就逐渐变得尤擅此道,好像脑袋里长出了某种特种神经,一看到限时特价的花车,一听到亏本清仓的吆喝,顿时就能从头到脚“习惯性地”兴奋起来了。
由俭入奢易,真的吗?
老一代人总爱挂嘴边上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现实呢?。看看我们可爱的爸爸妈妈们,就不难在他们身边找到相反的例证——明明大家早就过上了吃喝不愁的日子,可儿女们想尽尽孝心带老人出去吃顿周末大餐,却十有八九被一路数落着“铺张浪费”败兴而归。
我们自己呢?说不定也一样。
身为某日化产品开发总监的杰森今年很开心,因为他的太太终于怀孕了。可是开心之余,每个月的例行产检,却把他折磨得几乎抓光了脑袋顶上的头发——公立医院的妇产科门口永远人山人海,他一连好几天清晨五点不到就赶着去排队,可还是经常挂不上号白忙一场,把他急得呀,在微信里上连连求助“哪里有靠谱的号贩子?”
不想他的这个提问,立刻引起了好几个朋友的一致反问:“为什么不去私立医院?”
对呀,虽说在私立医院生个孩子6、7万块钱听起来有点吓人,可是转念想想,至少对于今天的杰森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月的薪水。有那么舍不得吗?咱一辈子就生这一个孩子,还不能花点钱买个舒心、自在吗?看看公司里level比他底两级的同事们,去私立医院生孩子都多得去,怎么自己就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心眼呢?
别说,他夫妻俩儿还真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虽说“私立医院”这个名词进入视野已有好几个年头,但是杰森总觉得:那是人家明星大腕们才能拥有的“高级”生活,跟自己这些平头百姓压根没什么关系。十年前他月收入7、8千的时候没关系,现如今月收入7、8万还是没关系……等等,等一下……十多年一晃过去了,天天都在为了一个美好的将来打拼,却忘记了找个时间停下来看看自己:有没有离当初想象中的“将来”稍稍近了一些?
当心,还有很多“伪节俭”
33岁的小桦月收入超过2万,却没有一件衣服饰品超过500元,买东西都挑平价或打折品。从大学毕业的小菜鸟,到今天独当一面的人力经理,掰着手指头数数,工作也十好几年了,可除了银行存款持续增加以外,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和当初月入2000元时的那个小丫头几乎没什么不同。
也并非她不喜欢好东西,只是她一直在习惯性地隐忍欲望。偶尔在商场里看到了可心的东西,到了掏钱包的时刻又忍不住地犹豫了,总觉得“说不定在网上就能找到差不多的”。可惜,差不多,差不多,既然是“差不多”,实际上还是“终归不一样”。她经常是在刚刚收到快递之后的不久,甚至就在试穿的当天,又隐隐地感到“仿品就是仿品”,穿在身上总是感到“差点什么”。特别是遇到一些正式的场合,她经常会望着自己满腾腾的衣柜,却找不到一件让自己觉得“有品质”的衣服,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在Payty上躲到墙角。
直到去年年底,小桦又一次在公司年会前“习惯性”焦虑。碰巧当时有位外地的女同窗在QQ上提醒她:“大姐,以你现在的收入,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啊!”这才醍醐灌顶,“我一直习惯了这样委屈的生活,从没想过其他的可能性。”打那天起,小桦有意识地接受了一些朋友的建议,尝试着“放纵”自己去高档一点儿的地方购物。有意思的是,转眼两、三个月过去了,她居然发现自己每个月的花销,并没有因此发生急剧的变化,更没有一下子堕落成她一直敬而远之的“月光族”之列。
奇怪,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小桦也自己分析:“虽然有时候我会在一件外套上花一千块钱,但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确确实实地感到‘刚刚得到了一个好东西’,因此就能开心好长时间,安心很长时间。不像过去,一直自己委屈自己,什么都找最便宜的,心里总有个小可怜儿觉得‘好委屈’,总是再想去买——简直就是一种自虐的伪节约啊!”
试一试,做自己的好妈妈
安虹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你看,40块钱一小盒的进口樱桃,眼皮都不眨一下就收进购物筐;路边小店新上的那件小外套真漂亮,赶紧给女儿买下来,留着下个秋天穿正正好;还有老公拜托给他的下属准备的生日礼物,信用卡“嗤——”的一声就刷出去了,数额都没核对就签字了……
可是安虹却很少留意到,虽然她似乎一贯花钱大手大脚,但那些从她手中流出去的钞票,却极少有几张是为她自己的心愿买单的。老公养家辛苦,女儿幼小可爱,为了他们的需要,花多少钱都没问题,不心疼。换做她自己这里,却常常是思前又想后,将就再将就。所以她每周都带女儿去吃理所当然的哈根达斯,却迟迟下不了决心为自己添一件渴望已久的真丝内衣。
最极端的一项就是给女儿的毛绒玩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挤满了女儿的儿童床。家里人都说她“太宠孩子了”,可每次她都嬉笑着糊弄过去。直到有一天连6岁的小女儿自己都抗议说“妈妈不要再买了,太多了!”她突然愣了半天,反问说:“女孩子不是都喜欢这种毛乎乎的东西吗?”小姑娘瞬间就明白了些什么,转身把还没拆开包装的“大高菲”塞到她怀里,十分认真地说:“妈妈,你喜欢,就给你自己买一个呗!这个送你!”
是啊,为什么不能给那么喜欢毛绒玩具的自己买一个呢?
回想小时候,安虹是多么渴望有一个小小的泰迪熊啊!哪怕是不知名的小毛狗也好。可是她的妈妈从来没能满足她的这个小小心愿。对此,安虹并没有什么怨言,毕竟从小就格外懂事的她,眼中满是母亲操持一个大家庭的艰辛。长大以后,她也无意中和她亲爱的母亲保持一致,在不断努力满足家人的需要的同时,习惯了对自己内心的愿望视而不见。
这大概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对童年效忠”吧!小时候某些环境苛责我们,长大以后,我们就习惯了自己苛责自己。还好生活总有一些信号可以提醒我们,及时想一想:很多已经习惯了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还有必要?当我们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再是只能对生活单方面接受的时候,不妨就试着做自己的“好妈妈”——转过身来对自己疼惜一点,呵护一些,花一些该花的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