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亲长大依赖杂谈 |
来信:无法理解母亲的真实想法
前段时间与妈妈坐在沙发上闲谈,无意说到,如果有一天我和老公没有了住所,就搬回娘家与父母一起住,问吗可以吗?没想到,我得到是的没有回应,沉默近半分钟,我们都好尴尬,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与母亲的距离好远,心里却十分难过,真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吗?母亲后来缓和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嘛!但是真是那半分钟的,真的让我觉得很难过,距离现在应该也有几个月了,那个情景却始终时不时出现,每周回娘家也让我刻意的与母亲保持距离,也许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是我始终无法理解母亲的想法,为什么会是那样的回应,请您帮我分析,让我化解内心的这个结,谢谢!
这位感到被妈妈冷落的女儿,
你好。
相对于更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比如上下级、同事和邻里,我们与亲人之间,的确更容易产生隐秘而深刻的相互伤害。或者说这些伤害,也恰恰是我们确认与对方之间存在亲密的独特方式。这就好像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们都懒得费心费力去管教一样。
而亲人之间的伤害,很多时候的触发原因,就是其中的一方在急切地表达内心感受,而另一方却在冷静地分析现实情况,或者正相反,当我们想比较理性地讨论问题时,对方却渴望一个十分感性的基本态度。
反复读了几遍你的这封来信,我的一点理解是——也许,当你向妈妈提问“是否可以搬回家住”的时刻,心里是想得到一个毫不犹疑的“好啊,你们过来吧”。也许说的再明确一些,可能不管你提出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你都希望可以从妈妈这里得到一个百分百的答案——“我的孩子,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我都是你永远的支持和后盾”。
但是,很不巧,也许在那一刻,你的妈妈可能正在头脑中想象你和先生落魄到连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的状态——别忘了,妈妈现在应该差不多是一个老年人了,这个年龄的中老年人,是非常惧怕生活中的巨大改变的——她不敢想了,所以就自己安慰自己“应该不会这样吧”。
我的理解大概是这样,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感觉好受一些?
当我们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似乎他们轻轻动一动手指,所有的问题就都可以瞬间化为乌有。所以有时候长大成人,真的并不是一件完全让人开心的事情。我们会逐渐发现——原来自己必将有一天失去所有的依靠,只能自我依靠,甚至被他人所依靠。这种现实真的不好面对啊。
还有弥漫与字里行间的你的委屈,也许它们早在这件事情之前就存在了。我只是说也许。而委屈,就是自己有愿望,相应的对方没有提供满足,而且自己还认为对方有必须满足的责任——缺少了后面的主观条件,那就只是愿望落空,伤心的味道会更加浓厚一些,确谈不上委屈。
伤心不怕,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很多次伤心。那就给自己一些哀悼的时间吧。哀悼童年不再,哀悼那些曾经遗留在童年的愿望来不及实现了。但同时,我们也就真的可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拥有宝贵的自由和自我力量了。
祝好。
宫学萍
2011年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