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照相他人的目光精神分析杂谈 |
我不爱照相
阳光正好,花儿绚烂,可为什么还有人总是拒绝镜头和闪光灯的邀请?
瞧他们费力挤出的笑脸,简直比要去见牙医还难看。
编辑:芬芬 文:宫学萍
“我不是不喜欢照相,我是很想照的,只是每次看到照出来的结果,总是很受伤。时间长了就没兴趣了。”提起照相的话题,姐姐叶颜苦笑道,“我总觉得自己看起来,应该没有照片上显示的那么老。”
谁的目光?谁在看?
抗拒照相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好看”,因此几乎每个地球人都知道,此类问题的本质在于,看照片的人的“自我不接纳”——只可惜这“自我接纳”还真不是下个决心就能解决的麻烦。真羡慕那些捧着自己的照片欣赏不已的人啊!
“不管照片是为了给自己看,还是给别人看,当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刻,都是通过我们心中的‘他人’的目光来看的。相对心理健康的人,既不会过分地逃避照相,同样也不会过分迷恋相片中完美的形象。两个看似相反的行为背后,都是需要借以他人的赞许目光,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感。”武汉华中子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张沛超认为。
“我们都是首先在母亲的目光中发现自己,确认自己,然后将这种“目光中的自己”内化为内心中的自己的意象。有些母亲的眼光(关注力)总是不能集中在孩子身上,总是越过孩子看到其他的一些欲望,等到这些孩子成年之后,内心中的自己总是不够确定,似乎别人对他/她称赞,自己就存在;别人挑剔,自己就不存在。照相会激发这些人的焦虑,或者正相反,他们需要不断‘制造’出完美的照片,让自己感到确定。”
那个不是我,至少不全面
还有些人拒绝拍照的理由,是信不过薄薄一张照片的表达力。雪漫是一名歌舞剧演员,艺人的身份也没能帮她享受到拍照的乐趣。在她看来,各式的艺术形式,本质上都是交流,都是一个心灵和另一个心灵的对话:“相对于照片,我更信赖用我的一首歌、一段身姿、一连串动作变化去‘说话’,我无法让一个定格在镜头前的自己顺畅地表达。”
经验,还是纪念?
小米也很少照相,不是不喜欢,而是经常会忘掉。“我经常是背着老公放进书包的相机出门,然后摸都没摸一下又带回家。外面有那么多好玩的,好看的,哪里还顾得上照相啊!”
如果我们按照文字去解释,“经验”就是指在“经历”的同时,尽心“体验”。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体验”的同时,还要特意照相留念,目的在于“纪念”,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可以借助照片这一现实的载体,重温自己在摁下快门那一时刻的感受。只不过,这一点在小米那里似乎不重要。她强调说:“我可能更习惯相信那些保存在身体里的记忆片断,有时候一缕香气也能让我想起很多事情。”
“还有些人则比较可怜,拍照留念甚至不是为了将来‘唤起’自己的记忆,而仅仅是为了被其他人‘看到 ’。所谓旅行,对于那些“活在别人眼中”的人们来说,就是一步一拍,然后用照片作为自己曾经在那个时刻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张沛超说。
见证: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相机。”
“如果再生一个,我一定会给他/她照好多相片。”朱丹,女,32岁,教师
[BOX]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