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以前的愿望
(2011-01-17 10:35:38)
标签:
案例精神分析自体价值性杂谈 |
上周看完了Michael Basch(巴史克)的《Doing Psychotherapy》,对一例案例印象很深。
一个21岁的男孩,症状之一是对女友没有性的冲动(当然不止这一个困扰)。他幻想过和女友发生性关系,但是也只能想象到两个人准备做爱的一刻。梦里面也是,有女人找他,进了房间,然后就醒了。
对此案例,巴史克的解析,要比传统的弗洛伊德的解释,让我舒服很多。巴认为,是由于这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也就是在自体的建立过程中,经历了一些特殊的挫折,使得他成年以后在与人亲密接触的时刻,相对于成年人的性欲,更加需要满足的,是孩童时代遗留下来的其他愿望——在被拥抱、被爱抚、被亲吻额头时建立“自己是被珍爱的、有价值的”信念的愿望。
也就是说,当我们童年期某些重要的发展环境条件不充分,没有在被拥抱、被爱抚、被温柔地注视的时刻,获得健康的自体印象,没有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坚定的自我价值感,那么,对于这种感觉的追求,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的生活。在与伴侣的相处过程中,这些儿时未被满足的愿望会不断涌现寻求满足。我们更加希望在与爱人的身体接触中,获得自己“被爱”的价值感,而不是成年式的性欲。这才是很多性困扰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智力的发展,绝对不能等同于他的心理成熟;生理上的成熟也是这样。
更加隐秘情况还有,有些人虽然可以“医学意义上正常地”与人做爱,却鲜有体验到性的快感的时刻(这一点儿不分男女)。
传统的经典精神分析,是用创伤性经验发生在“俄前”还是“俄后”的标准,来判断人格障碍和神经质的区分,但是,我更喜欢巴史克的这套有关“被爱的价值”的解释思路。
说简单一些,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花前月下的小公园,你和爱人(或者是想象中的爱人)夜色中散步,你是更容易联想到两个人依偎在一起甜甜蜜蜜,睡在一片花香之中;还是更容易联想到xxoo的成人游戏呢?
这里我不是说,正常的成年人都只会色色地想到后一种情况。但是,如果有人从来都没有联想过性,大概就属于没到“俄期”啦。没啥,粗略估计10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30人就是这样的。对于这一类人来说,真正喜欢和享受的,是被爱人抱在怀里的感觉,而不是那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