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名字家族身份杂谈文化 |
从小我就不喜欢自己的名字。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嫌它土,土得掉渣,严重缺乏像“奕晗”、“韶明”那般明显出自知识分子家庭的优雅文艺气质。在我眼中,就是这单单一个俗不可耐的“萍”字,就和那些泛滥于整个80年代的“珍、凤、杏、叶、草”一样,明晃晃地标志了我一个农村丫头的卑贱出身。
我甚至多次暗地里抱怨父母:就算你们自己没有文化,为什么不能稍稍花点心思,受累向村里的教书先生请教一句?为什么不给我换个美丽的名字,让我也多个理由感激你们对我的重视?
于是这有关名字的怨气,就一眨眼跟了我二十多年。
直到今年年初爷爷去世,我和父亲一同回家奔丧。
老宫家在当地着实算个大户,爷爷的葬礼办得极为风光。刻碑、修家谱的当天,父亲坚持要把我的名字写进家谱,几位叔伯都不同意,纷纷指出从来没有女儿入谱的先例。这一下,平日里温和恭顺的父亲突然着了火,瞪着眼睛辩驳道:“什么先例,当年给她起名字的那会儿,你们就谁也没拦住!”
就这一句,惹得一旁闲坐的我心头一惊,耳朵里疯长出几棵敏感的神经。刚刚还在嫌几个老人吵得乱哄,一转瞬,就沉浸在自己的心中,紧急默念起各位叔伯家兄弟姐妹的姓名。然后在几番屏住呼吸的悉心比较之后,恍然大悟——
原来祖上先人为这一辈男孩子预留好写在名字中间的那个“学”字,也是当年的父亲独独为我这个视如珍宝的女儿所争取的一份权利!
也许绝大多数的人生故事,重大的转折都发生得如此简单。
折磨了我小半辈子的“名字”问题,也不过在短短一个刹那,就了断了所有恩怨。倒是这件事情之后,我开始对每个人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恨不得随便抓到一个甲乙丙丁,就逼问出那二三个汉字背后的故事。甚至闲来无事的时候,还会溜着网络上的留言版,猜测每一个真名或者假名背后,都藏着怎样的梦想和希望?
闹过最大的一次笑话,是在知悉了一个朋友小名为“多多”之后,就忙不迭地为人家鞠一捧同情的泪水。理由是坚信但凡被家人称作“多”者,其中必然蕴含着“不该有你”的“多余”之意——比如连续出生的第三个女儿,或是根本养不起的第八个小孩——可实际上,我这位朋友根本不是这种苦情戏的代表,人家是三代单传的超级宝贝,起名“多多”是取义“多福多寿,多子多孙”!
最后还有一个名字的故事是关于好友林特特的。刚认识她那会儿,我由衷地觉得她这个笔名起得实在是妙,一番恭维之后,还想顺便打探一下怎样给自己也弄个让人“过眼不忘”的好名字。没想到这姑娘却为此娇滴滴地抱怨一番,说什么“我本来只想到‘特特’二字,谁知道帮忙发信的老公却私底下在前面偷偷加上了他的姓氏!现在想改,也不方便改回来了。”
谁说不能改了?估计这天底下也只有我这个头号傻瓜,才需要半年的时间来反应出其中的郎情妹意,还傻乎乎地特意找到林同学,教育人家新社会、新时代不可以如此沙猪主义,嫁了人的女性不是一定要顶着夫姓才能抛头露面——现在回头想想,真是不一般笨啊!人家小两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跟着起哪门子急呀!
还有,亲爱的们,你的名字又该怎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