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在依赖?

(2010-02-19 16:09:28)
标签:

父母

心理治疗

愤怒

哀悼

杂谈

春节大假,爸妈过来同住,加上老公出差在外,前后整整十四天,好像回到了一家三口的小时候。

期间几次小小摩擦,气愤之余,也能稍稍思考。好像头顶上真的长出了传说中的“第三只眼”,悬在空中,看见以往一直看不见的契机。

原来,父母身上那些令我难以忍受的特质,恰恰就是我自己让身边的人们无法理解的毛病。

比如老爸的抠门和戒备心,还有老妈的憋屈和神经质。

这不就是我吗?

这不就是老公和朋友们成天抱怨我不可理喻的地方吗?

于是,这几天里,每当和他们发生冲突,常常是还没来得及彻底愤怒,就不禁“扑哧”一声苦笑出来。

也突然感谢这难得和爸妈同住的半个月,生活中好像多了一面神奇的镜子,让我生生看见自己的另一面。

 

一个人的童年有多重要?我不敢妄言。

我只是悟到,很多我们厌恶父母的地方,却往往是自己继承得最牢固的地方。

明白了这一层,生活又一次变得更轻盈。

 

联想到刚刚又一次读过的李孟潮老师的文章《无知就是快乐》。

李老师说:青春期的任务之一,就是能够从对父母的依赖转向对社群、对自身的依靠。”
对此,我有一点模模糊糊的理解,但还不能说得很清楚。
大意是——

如果我们可以从心理上渐渐远离父母,不必再一味地以父母为天,那么对父母的抱怨就会少很多,甚至懒得抱怨;他们无非也就是一个人,一个有缘把我们抚养长大的人;在陪伴我们长大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会说错一些话,做错一些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

 

经常有朋友发信给我,诉说父母如何如何。对此,我总是想要反问一句:那你准备怎么办呢?又不是三岁小儿,难道离开父母你就无法独自生存?

继续对父母抱怨,并且乐此不疲,应该也算是一种依赖,一种“不想长大”。

 

虽然说,一个人童年的不完美可以归咎于父母,但是也别忘了,成年以后的生活牢牢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遗憾的是,很多人的悲剧在于——小时候,我们常常误以为父母就是整个世界,长大以后,很多人还会继续相信整个世界都是父母。比如说,从小在非常挑剔的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相信整个世界都很挑剔。

 

唯一需要一再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这些个人感悟,很可能帮不到与我之外的任何人。

把它们写下来,真正受益的,也不过是我自己。

能够被语言简单传递的,至多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以上这句话是岩萍姐姐送给我的。

一年之后,我在默默体会。

原谅、感激、接纳......这些美好的词汇,都不是可以强迫自己做到的事情。

我们不能因为读到一篇告诫我们“应该”原谅的美文,就真正能做到原谅。

经常是太多的伤痛,由于未经哀悼,于是变成了愤怒;而无法表达的愤怒,最终会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症状。

 

 

对照李老师列出的“心理治疗的24个主题”(具体见http://www.psychologies.com.cn/blog/articleinfo.jsp?blog_record_id=55391),我正在暗暗揣测自己经历到第几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