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两句个人体验
(2010-01-05 09:08:25)
标签:
有感而发杂谈 |
治疗师一定要自己先当病人?
当然不是。
身边有很多同行没走这步,工作也很不错。还有一些前辈直接质疑——当初弗洛伊德找谁做体验的?
但我自己是它的受益者,所以我还是站在支持一派。
传统教材上说,治疗师就像一面镜子,要能照出病人的问题,首先得确保自己干净。否则,发现一个黑点,怎么判断到底是谁的?
而我的个人感受,还要更加复杂一些。
在治疗中,我不断地发现:原来自己在那么多个并非特殊的时刻,是软弱的、市侩的、卑劣的,甚至是可以用各种各样黑暗的词汇来形容的;同时,我也是坚强的、高尚的、有创造力的,而且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美好的词汇来赞美的。
我们都是依赖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他人,所以,当我越来越接纳自己,也就同时越来越愿意拥抱人性。
这也促发了我对曾奇峰老师“精神分析是最人本的。”的理解——那种没有站在同整个人性发生共情的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只能是一种可笑“伪人本”;我们不可能像组装零件那样,简单机械地对病人“表示”尊重。
那种标准化训练出来的“尊重”,充其量只是治疗师用来证明自身“教养良好”的佐证罢了。
所以,我觉得张沛超的那句“人各有病,众生平等”,实在是太他妈的有道理了。(据张特别补充说,此人间绝句来自《论语》的“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体悟到这一层,还有谁让我们不尊重?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感悟——我发现,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的能力越强大,陪伴病人去面对痛苦的耐力就越深厚。
所谓心理疾病,本源都是各种僵硬的“否认”机制与现实无法协调。
深入痛苦,恰恰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
当然,我相信以上的这些益处,一定有很多人不用接受治疗也能达到。
我们东方人的思维也的确更擅长与灵性世界发生接触。
但对于和我一样擅于逃避痛苦的朋友,如果你想做这个行业,个人体验也的确是我推荐的一个方式。
其他,比如很多自助类书籍,很好。
但我看得时候通常会偷懒。书上的绝大多数的认知训练,那些要动笔书写的内容,我几乎都没有真正写过。收益自然也就打了很大折扣。
还有很多课程班。
我知道很多人是更喜欢让自己作为“学员”身份去接近大师的。这也很好,在人格力量强大的人身旁,不管做些什么,都会或多或少有收获。
原来我会替一些人惋惜,总觉得如果他们拿着学费去做治疗,效果一定会快上好多。
但现在我觉得那是因为当时的他们,能够接受的“面对”痛苦的程度就那么大,潜意识为他们选择了最合适的一条自我发现之路。
至于是快是慢,不是我需要关心的问题。
最后,还要多说一句,找治疗师的时候,还是要听从自己的感觉。
千万不要因为知道这个重要,就一定要求自己坚持100次。
顺其自然最好。
那个提问我个人体验的朋友,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