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计划都落空
(2009-11-25 11:19:39)
标签:
计划时间管理目标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杂谈 |
减肥计划、读书计划、出游计划……有些人总是在不停地列计划,然后再不停地为计划落空而沮丧。如果这些计划都如期实现,生活真的就会更加美好吗?
编辑:李芬芬
文:宫学萍
感谢:张沛超(武汉中德医院)
计划之后还是计划
“以后一定再也不办卡了!”很多人都经历过如此惨痛的教训——兴致勃勃办好了健身卡、瑜伽卡或高尔夫卡,但最终却把它们遗忘在寂寞的钱包中。薇薇安就曾经花两万元的高价在一家专业英语培训机构预定了为期一年的课程,而现实的结果却是总共只听了四堂课,以至于“每次回家就怕老爸老妈听到‘英语’二字,次次都数落得我连眼睛都不敢睁开”。
很多时候,计划仅仅是一个计划。计划落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通常,年底的遗憾都无法降低我们在来年春天重做计划的热情。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害怕失败,还是不敢成功?
有些人把自己的不行动归结为“害怕失败”。他们是沙发上的旅行家,案头上的行动派,常常在想象中拥抱愿望实现那一刻的快乐。在采取任何一个小小的具体行动之前,他们总会找到各种各样让自己“先放一放”的理由,比如太年轻、缺少经验、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明天永远都是开始行动的好日子。他们把梦想寄托在一个远远的地方,似乎这样就可以永远不用面对梦想破灭的可能。遗憾的是,他们通常意识不到问题的核心恰恰不是害怕失败,而是不敢成功——如果他内心中的自己是不配享受成功的话。
像个孩子那样生活
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孩子,几乎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等我长大了,我要做……”的话。一个成年人总是把计划束之高阁,远远地不肯向心中的梦想接近,是希望借此把部分的自己保留在孩子般的状态之中。
按照亚龙的存在主义观点,将计划无限期推迟,是逃避死亡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采取行动,是为了让自己相信“还有一个非常遥远的将来”;也就意味着衰老和死亡,都是离我更加遥远的事情。这是一种虽然虚假却让我们感到踏实的信念。有些人正是在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比如患病和丧亲)之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过,才开始制定出真正会去努力完成的计划。
计划实现之后的失落
落空?字面上分析,就是“让……落到‘空’中”。在后现代精神分析家拉康看来,东方智慧中的“空”与“无常”是个体内心发展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弗洛伊德提出的“能爱、能工作”和现代精神分析确立的“能满足、能游戏”)。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段事先编排好的电子程序,不确定是这世界上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
在电影《东邪西毒》中,有句经典台词很贴切地描述了我们对“空”的向往——“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这种计划实现后莫名涌现的失落感,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尽量避免不去面对的窘境。
行动就是选择
不是每个计划都如期完成就等于美好人生。罗莎从小就十分羡慕双胞胎姐姐的计划性,渴望可以像她那样“连每次家庭聚会的菜单都能事先准备好”,讨厌自己“总是在最后一分钟还选不定应该穿哪双鞋”。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姐姐和母亲的对话,才了解到其实姐姐一直也在羡慕她的随心随性。“没错,我的生活看起来是有点儿乱糟糟,但关键的结婚生子之类的人生大事一件也没落下,还迷迷糊糊混了个博士学位!”如此看来,真正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情,谁都不会放任自己去犹豫。我们每时每刻的行动都是在不断做出内心的选择。
见证:如今一切都来不及了
“原来的单位里有一个姐姐,人很好,每次回家都让我搭便车。好几次把我放在家门口,她都会说:“这下认识门了,有空哪天来找你玩啊!”可是她从来也没有来过。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再后来,就听说她得了癌症,住院修养,就计划着一定要找个时间去看看她。这一计划,就过了一个夏天又一个秋天。直到她永远地离开了我,我才突然明白:很多事情,如果只是计划,就永远只能是个遗憾了。我很想念她。”
如何做:如果你想要完成更多计划?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