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上的肚子痛
宫学萍 中国青年报 2009-11-12
傍晚到幼儿园接孩子,老师提醒我:有空带她去医院看看,她最近总说肚子疼。
离开幼儿园大门之后,我半认真地调侃女儿:“今天是哪里肚子疼啊?”小丫头指指下腹左边一点的地方:“这儿肚子疼。”
等到到家以后,我又问了一遍。
这一次,她先指指胃,然后又想了想,改到肚脐的周围。
于是我就放心了。估计又是今天的晚饭不合口,吃得太慢被老师批评,所以就嘟囔几句“肚子疼”,免得又被“逼饭”。
要知道,俺家姑娘的这个“肚子疼”,可是非常有历史渊源的。但凡遇上个不高兴、不痛快、不乐意的情境,她几乎都会借“肚子不舒服”的名义,讨来不少的安慰和照顾。只不过如今长大了,知道的事情多了,大概了解肚子是在身体的哪个地方,就没再闹大笑话。回想两年前,她甚至还有一次指着左边的肩膀告诉我“肚子好疼——”,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对此问题,让我感到很放心的一点,不是说因为每次疼痛的地方不一样,我就确定孩子的身体没有大毛病;而是我知道,只要在那样的时刻蹲下来,给一个抱抱亲亲就能满足小家伙的需要——同时,她也知道“虽然妈妈明知我不是真的肚子疼,但她还是会因此给我一个抱抱和亲亲的”。
总之,这是我们母女俩共享的一个秘密约定,一个关于亲密和信任的约定。
而类似的肚子疼或者嗓子痛,在学龄前孩子中很常见。表层的解释,是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们词语有限,尤其是表达痛苦的负面词语很缺乏,使得孩子们在体验到愤怒、伤心、无聊、厌烦等不良情绪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表达;而家长们又大多会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追问“是不是肚子疼”?如此互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习惯了用“肚子疼”来向养育者索取关注和疼爱。
所以,当我确认了女儿也知道自己只是使了个小伎俩以达到目的,就感到很放心。因为我在工作中见过很多孩子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他们不是生病,而只是“心”疼了;不需要看专科医生,只是需要有个人听听内心的话。比如说因为父母闹离婚而不断咳嗽的小女孩,或者因为升入初三之后的严重偏头痛。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真的病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WHO(世界卫生组织)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提到有70%的生理病痛是心因性疾病。不由得猜测这一问题在中国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中国人对于躯体疾病的重视,或者叫敏感,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与之对应的,是我们对于心理需要的严重漠视。太多的人习惯了运用躯体的症状去表达内心的愿望,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
就像我上半年接诊的一位病人,中年男性,事业有成,婚姻家庭看似美满。他的问题是半年来不断发生的脖子疼、后背疼、肌肉疼和胃疼。每天奔赴全北京的各大医院,最终经历了内科——外科——疼痛科——神经科的常规过程之后,才在医生的建议下转移到了心理咨询。
而在我们这帮搞心理的看来,什么时候他能学会用语言来向家人表达“我需要被照顾、需要关注”,什么时候就不再用通过浑身的疼痛来表达愿望,也就不需要害得妻子每天陪着早上6点起来排队挂号了。
当然,我不是说他是故意这样做的。
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以病一下”的渴望,都想回到可以理所应当地逃避责任的小时候。何况,有太多的妈妈面对哭闹不止的小宝宝,都会下意识地选择赶紧带他去看医生,而不是耐下心来,好好抱抱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