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同学的笔记
(2009-11-02 09:20:36)
标签:
精神分析认知治疗投射性认同修通超我杂谈 |
上月中旬,在武汉中德听张沛超老师主讲"整合式团体治疗"课程,有同学悉心整理了笔记,这里是部分感受深刻的摘抄。
躯体化是初级的防御机制,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中国文化对躯体的敏感,催化了躯体化的使用和形成。
抑郁是过去丧失的哀悼不够,哀悼不够就产生了愤怒,愤怒指向别人就形成了人格障碍,指向自己就形成了抑郁。
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去世:被抛弃,自己也将死去,分离,思考存在的问题;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办法从这个人眼里看到自己,就像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也死去一样。
变相死去
认知心理治疗中
适应不良的图式(核心构念),
“我爱的并不是你,而是跟你在一起的我自己”
“我的心,这只青鸟,在你的眼中找到了天空,在你那里我是自由的,因此,你不会束缚我,我也不会束缚你”
互补性反移情
在团体中肯定会出来,有的时候一致性的和互补性反移情同时出现,团体重要的功能就是稀释焦点移情,你想脱落别人还不想脱落呢,团体容器的功能非常大。
佛洛依德把治愈病人定义为能爱能工作(第一种),但科胡特说有的人不能感到满足,温尼科特说儿童能游戏,能爱能游戏(第二种);第三种忍受空,感到自己不存在也不焦虑。团体最能满足第二个目标,团体很难达到第三种,团体是一个家庭,跟原生家庭没用分离前,是空不起来的。
如果团体没有一个投射性空间的话,大家都找一个领导者,内部就有很多的断裂,敲不响。
《认知治疗中的哲学和父爱》李孟潮的文章
“精神分析无非是让人变成一个彻底的人本主义者”
接受和改变
因为发展的不够好,所以适应的不够好。不但要适应环境的多变,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缺陷和冲突
在某个阶段共情是必然要失败的,瞬间的断裂正是成长的空间。不好的妈妈是个灾难,完美的妈妈是个更大的灾难。完美的妈妈必然有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如果治疗师自始至终对来访者都是深度的共情,是要找督导的。(过度的卷入和认同,需要能够脱离出来,这应该是治疗师的未完成事件或者情结)
真相的对面不是虚假而是另一个真相
每个人到团体中必定要认定某个角色的
生活填空(fill
填补空白,就像减肥依靠吃红薯南瓜,虽没有什么功效但占地体积大;治疗占据有限生命中的有限时间,至少没有时间去做负性的事情了
一旦接受之后可以在外部进行控制,可以撕咬坏乳房,但却不可以撕咬自己,只有把坏的投射出去,才能控制攻击
“奇异客体”是比昂提出的概念
俄狄浦斯期之前,父亲的职责是使母亲感到安全,也限制母亲过度投射,不至于让母亲感到过度焦虑,从而把孩子拉的太近。父亲如果是疏离的,母亲必定是焦虑的,三人关系从孩子没有出生前就开始了
团体治疗中母亲的角色不是治疗师扮演的,而是整个团体,这是不同于个体治疗的。父亲的作用是照顾好母亲,团体的领导者是父亲的名字(名义上的父亲),规则是隐形的父亲,父亲要照顾好整个团体,如果对一个孩子私下接触,会引起孩子(成员)的焦虑,同时也会引起其他孩子(成员)的愤怒。
开药是很有动力学的意义的,治疗师用药可能会有自恋型用药和 报复型用药的情况。
我们的欲望都是别人的欲望,我是在欲望别人的欲望,无限的不可知的就是“他者”
生病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的病人都有很大的勇气,我们承担了太多太多,连病都不敢病(不敢倒下,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承载,必须强撑着,不能倒下。害怕,恐惧。能够示弱就是不恐惧。全倒
妥协性团体
动力性启动
结构性启动
修通:修通超我,父母的禁忌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打开禁忌的空间。领导者如果发现团体总有一个话题避而不谈,有一个强大的超我。
妈妈你放心吧,我已经足够强大,虽然我不够完美,我也不想完美让你高兴,现在我即敢犯错也敢病
团体的动力早晚要以各种微妙的形式回收到团体中
一直没有说话的成员能更清晰客观的呈现团体
焦虑和恐惧的本质都是怕,焦虑是不明白怕什么,恐惧是明白怕什么
三个并行线
恐惧父母不要自己,害怕被抛弃,再早的害怕被妈妈伤害了
平行、垂直解释到最后就是死亡恐惧。这个死亡不是肉体之死而是自体死亡,如果没有太多的未完成事件,自体通过著作、孩子等各种方式延伸下去,死亡就没有那么可怕,就能坦然平静的面对;而死亡的焦虑是太多的未完成事件,而再也没有机会去完成。
(还有对未知的恐惧,谁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的;文化的传承也给死亡披上了阴暗的外衣)
四个终极问题
喜欢体验的部分是与母亲认同,喜欢理论的部分是向父亲认同,不喜欢理论可能是对权威的不认同,或者是对缺失情感的期待
改良版的森田疗法:
睡一天 + 内观7天 + 瑜伽(易筋经)7天 + 集体沙盘7天 + 动力式团体治疗
睡一天 + 内观7天
瑜伽(易筋经)7天
集体沙盘7天
动力式团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