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计划总是完不成
(2009-10-20 15:14:02)
标签:
拖拉自我分析精神分析杂谈 |
拖拉是阻碍个人成功的绊脚石,却时常出现在我们身旁。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拖拉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能按时到银行付房贷,总是忘记买心爱的演出门票,直到圣诞节前夜才去买礼物……
我就是做不完
自认为30分钟可以完成任务,所以在离deadline还有一小时的时候就一点也不着急。但结果呢?往往是最后一刻到了,任务的一半还没完成。“没错,这就是我。”看看豆瓣网上“我们都有拖延症”小组每天平均递增30的新加入人数,我们就不难算出有多少重要的工作任务和美好的生活规划最终被拖成了冰冷的泡影。
拖拉并非不重要,只是通常我们都不把它当作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来对待,也都很容易宽容别人拖拉的借口。爱拖拉的人习惯对自己撒谎,他们常常对自己这样解释:“我需要考虑得更详尽一点儿再动手”或者“有急迫感才能让我做的更好”。但实际上他们喜欢的是挥霍时间,用一些简单而无意义的事情填塞一小时又一小时的时间抽屉,比如说反复查看电子邮件。这些琐碎的事情常常成为他们调节情绪的好办法,帮助他们自我感觉好受一点。
自我挫败
拖拉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挫败,它让我们生命中正真想要完成的事情一再的流产,或是从来就没有开始,或是急匆匆勉强交出答卷——一份并不能体现出我们最高能力的二流答卷。
有些人希望借此让身边的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相信拖拉可以保护自信心:“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可以做的更好。”但实际上,这些不尽人意的结果却恰恰让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越来越低。
另一些人喜欢安慰自己的拖拉只是缘于害怕失败“只要我不开始,梦想就不会破灭”。遗憾的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个解释的另一面:如果永远没有开始,梦想就永远只能是个梦想。他们的本质是不敢成功。
克隆童年的消极模式
拖拉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策略的缺乏,更多是一个关于自我调节的深奥问题。
拖拉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周围的人身上间接地习得的。一个来自父母强权家庭的孩子,他在学业上的拖拉和失败,甚至很可能是他发展出的一种反抗形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家庭其他成员对他的宽容,也会助长他成年以后保持这种习惯。
消极对抗与被动攻击
有些人通过无法顺利完成计划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对抗,他们的潜台词是“你着急也没用,一切要等我到了才开始。”在工作中,他们用拖拉的行动向老板证明“我才是说的算的那一个”。而另外一些人的拖拉,则是为了对他人和整个局面进行操控。有那么一类人就习惯了一边惭愧地抱歉一边拖延,给别人带来慌乱是他证明自己重要的习惯方式。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对行事拖拉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言语劝导对于拖拉症患者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不要希望通过外力去改变他的这种个性特征,那种改变需要他本人很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完成。
如果你的拖拉是因为……
1. 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等到万事俱备,希望一次做好,所以一直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
解决方法: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伟大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你也可以如此。
解决办法:提醒自己,不能完成工作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你自己。不管台子是谁搭的,戏唱好了,观众的口碑永远都是自己的。
解决办法:积极寻找各种可能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同时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
解决办法:接受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赞扬;自己对自己进行勉励。
(5~5~,这是一篇沟通失误而没有买家的稿件。芬芬找我做的是“我所有的计划都落空”,是要分析那种永远不开始行动的人。可惜了两位老师的观点贡献,只好贴在我这里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