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更好生活的清凉小径(2)问问那个小捣蛋
(2009-08-28 10:00:02)
标签:
坏习惯叙事疗法改变杂谈 |
功效:
帮助我们改掉乱花钱、拖拉、看电视上瘾等明明很讨厌,但又难以摆脱的坏毛病。
原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困扰都不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是“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一步步澄清他/她所处困境的全貌,让来访者自己看到自己在困境中获得了“怎样的好处”,以至于无法单凭意志的作用摆脱它们。
给坏毛病起一个拟人化的名字,并与它进行对话,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为什么长期与之纠缠不清,甚至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很多其他选择。这个练习是借助了叙事疗法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的基本原理,将“被问题所扰的人”与“他/她所经历的问题”区分开来,既避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个人尊严产生攻击,也有助于当事人整合资源,更好地实现改变的目标。
方法:
1.给你想要克服的小毛病起一个名字。比如,将“我是一个乱花钱的人”的习惯表达转变为:“我现在遇上一个小麻烦——“乱花钱”这个小捣蛋总是来干扰我。”
2.请一个朋友来角色扮演,试想自己就是那个教唆人花钱的小捣蛋,而朋友帮助扮演记者提问小捣蛋:
3.交换角色,自己来扮演记者提问,让朋友来丰富每个问题的答案。
注意:
回答的时候尽量发散思维,呈现越多可能越好。
纪录下所有的回答,录音更好。
结束之后重新看一遍,或者听一遍答案。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为什么长期维持,因为更容易实现改变。
案例:
在一次叙事治疗的工作坊上,我练习过这个小游戏。我的小捣蛋名叫“拖拉狂人”,当时在场的很多朋友都扮演起这个小坏蛋,给出了它为什么总在我身上轻易得逞的原因。有人是捏着鼻子细声细语地说:“我告诉主人你很了不起,一定要在最后的时刻去力挽狂澜才有成就感。”有人则愤愤然地表演“我趴在主人耳朵上告诉她不妨借机出出平日加班积累的怨气。”
其实类似的分析并不是第一次听说,但因为大家都是以‘拖拉狂人’为斗争对象,坐在一边观看的我,就没有那种被人指着鼻子说“你就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拖拉”的排斥感,每个人的意见我都能真正听进心里,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