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实习来学什么?

(2009-07-28 17:07:35)
标签: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

杂谈

    送走了第一批实习学员,让我回想起自己刚刚拿到三级证书时候的日子。当时的我,最想追着老师问的问题,和今天的实习学员最爱提问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怎么办?怎么办?这样怎么办?那样怎么办?如果来访者那样又该怎么办?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一定有它必然存在的答案,只不过全都藏在老师的口袋里,只是我们功力尚浅,所以尚未得到。好像我们的老师就是一只无所不能的机器猫,关键时刻伸手到口袋里一抓,就能拿出完美解决方案。

    两年前一次工作机会,采访中德班的开国元老赵旭东老师,聊到过这个问题。赵老师笑着告诉我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大家起步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当初第一届中德班刚开课的时候,他们也是抓着德国老师追问“怎么办?”

    而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当你们不断地问我‘怎么办’的时候,你们此时此刻的神态表现,就和治疗室里追问治疗师‘怎么办’的病人一模一样。”

    说实话,就这句话,当时的我根本也没听懂。

    直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我才真正体悟到:所谓“怎么办”,其实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病人真的只是需要治疗师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那么心理治疗何必还要医患双方共同经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的心灵煎熬?无妨就像中医把脉一般,花五分钟问清原委,开出一张方子,回家照着做不就ok了?(要真是这样就好了,我们就能一天看50病人了!)同样的道理,如果心理治疗的学习只是传达固定知识那么简单,那么实不实习,也就没什么必要了。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有什么问题不能找百度啊!

    所以,如果有谁明白了,我们的学习不是找老师要个答案那么简单,也就相应的,可以理解到每一个进入治疗师的病人,也不是来找你要答案一样。因为所有生活的问题,都至少有三个以上的答案。而且,那个带着答案来的病人,也一定比你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寻他自己的答案。

    我们之所以痛苦,往往就是知道答案是“是”而不愿去做,或者是知道答案是“否”而强烈要做。这个时候,寻找一个看似高明的指导者,更多只是逃避自我选择的借口,而一个愿意陪着我们经历痛苦和走出痛苦的普通的人,才是每一个孤独心灵的深层渴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治疗实习的第一个小任务,就是反复想明白“原来我缺少的不是方法”这句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你在怕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