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撰稿人与治疗师,角色不能混啊~~~

(2009-02-06 22:05:15)
标签:

治疗师

心理咨询

q&a

专家问答

杂谈

前些天遇见一件迷糊事,现在刚刚想明白了。为了便于理解,我还是按事情的实际发生顺序来叙述——
   有一女子A婚姻上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舒缓情绪,就把自己的心事跟朋友B讲了一遍;正好B有一个同学C是做心理类杂志的编辑,可能是为了询问点建议,就把这件事跟C讲了一遍;等C听了以后,觉得正好可以借此做一个不错的选题,就把A的遭遇简单写成了一篇故事然后约了一个治疗师D来共同完成一篇文章。
    而我,就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环。
    当时,我的任务是要在这个故事之后,补充一篇对事情的解析和一些对当事人的建议。
    结果,解析倒是写得很轻松,可建议,却费劲巴拉死活给不出来。后来跟朋友讲起这件事,朋友也追着问:“对呀,那她应该怎么办呢?”我还是答不出来。

    隔了好几个晚上,我那黏糊在一起的神经通路,才猛然之间顺畅了起来。原来,我的失误的根源在于——在完成这篇稿件的时候,我忘了自己的角色是撰稿人,而不是治疗师!
    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治疗师要关注的,是坐在他眼前的那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关注这个人遇见的某一件具体的事儿。治疗师既不是负责给出终极答案的人生顾问,也不是胸 前有个百宝口袋的无敌机器猫。故事是一个载体,治疗师听病人讲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更多是在听他如何讲述他的故事,从而了解他是如何看待他自己和所在的这个世界,如何与现实发生联结,如何对外来事件做出反应。
    叙述同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叙述方式,所反映出说话的人对命运、对责任、对生活等方面态度的不同。比如:
    真倒霉,早上一出门就遇上车祸;
    我真不小心,早上一出门就跟人撞上了;
    真讨厌,早上一出门就被人给撞上了。
    而那篇编辑传来的一千字故事,经过了不断地转述再转述,加工再加工之后,我最终看到的,就只剩下故事本事,而丝毫没有故事主人公的味道了。所以,作为故事,我可以去大刀阔斧地尽情解析,但对于那个主人公来说,在我这 个硕大的脑袋里不断涌现的,哪里还有什么建议,只剩下一个接一个想要提出的问题了——这就是我的问题,有事没事就把自己当治疗师过瘾。(当然,我还算心情愉悦地接受了自己的这个初级阶段毛病。)

   而作为一个撰稿人,那个编辑对我的期待是“借事说事”,让我给出的,也并不是针对真正的故事当事人的建议,而是针对可能受困于类似问题的读者的建议,是“就现象说事”。
   既然是就现象说现象,那我就会给建议了。这样的答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调查数据和统计结果,比如对于感到抑郁的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晒太阳、做运动、找人聊天,因为有数据支持这些建议的有效性。另一类就是治疗师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按照某一种类或族群的特征,去给与一些相对有效性高的建议。比如建 议全职太太们去做做义工。
   而这样的行文方式,也就是我经常在作文章是使用的方法。怎么那天我就糊涂了呢?

   另外还有一种类稿件对作者的要求,介乎于治疗师和撰稿人之间,那就是Q&A。当然,有一些Q&A也是编辑代笔的,不一定都是提问者的原话。但至少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的,而不是要求回答者照着一个充满了戏剧性情节的整个故事来回答各种“可能”的问题。
   就好像我拿到的那个故事,虽然内容讲的是丈夫与前妻纠缠不清,但如果是放在“读者提问”的文字,尽管问题可能都是“我该怎么办”?但前后的语言背景,却可能包括多种可能的具体含义:1我该怎样留着丈夫?2我该如何应对那个女人?3我要不要考虑离婚?4我怎样能让自己开心一些?……
   每一个问题背后的信息都是不同的,回答问题的人可以 从某个问题的侧面去解析提出问题者的个性特征或思维模式,然后给出一个相对“就事说事”更针对个人的答案。

   哎,想明白以后,舒服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