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分析:科学方法vs. 娱乐精神
(2009-01-04 22:19:41)
标签:
笔迹心理学娱乐精神科学方法巫昂笔迹分析杂谈 |
本版主持人:师欣
只要你随手写下几个字,就能分析出你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面对神奇的“笔迹分析”,我们既充满好奇,又不免产生些怀疑。为此,《心理月刊》分别采访了心理测量学的专家和从业多年的笔迹分析师。
【图说-01】 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1994年曾筹备建立“中国笔迹学研究会”,目前该研究会尚未成立。
【图说-02】 巫昂,专栏作家,从事笔迹分析10余年。2008年10月在淘宝网开办“巫昂的春药铺”,出售笔迹分析的心理产品。
【正文】
笔迹分析,是指通过笔迹来了解书写者的个性特征和书写时的生理心理状况,在欧洲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现在正悄悄进入我们的视野。17世纪的欧洲大陆,一些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整理文献时逐渐发现,原来人们的字迹和性格间具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很多名人的笔迹规律与他们众所周知的脾气性格竟然可以彼此对应。这就是笔迹分析的萌芽。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问世,为笔迹分析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手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 研究笔迹分析的美国心理学家爱维指出。在书写时,我们通常只注意文字的规定结构和文字表达的内容,而笔迹书写的线条则很少受到意识的控制。笔迹线条本身不包含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也不能作为我们交流的媒介,它通常完全按照书写者的个人习惯进行,不受社会规范制约。所以,笔迹线条既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同时又成为可供观察的无意识记录。
一般而言,笔迹分析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当时的生理状况(是否疲惫、饥饿、患有疾病等);
当时的心理状况(稳定或激动、快乐或悲伤、愤怒或平和等);
个性特征(退缩或攻击、内或外向、圆滑处事或不通世故等)。
巫昂:“我想能帮助那些背LV包,但为某个心事很不开心的人释怀。”
我研究了约10年的笔迹心理学,做了数不清的个案分析,很多被分析的对象给我的反馈,让我感到无比惊讶与敬畏,也让我相信笔迹分析就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心理学本来就是研究人心、人情的科学,难道人的肯定还比不上仪器的验证?
这有点儿类似按照一定规则去对一种特殊的“语言”进行解读和破译,而这种“语言”是关于书写活动的。一个人的书写习惯就像一个U盘,把一生的经历都记载其中。笔迹分析师就像电脑程序员,就是把大家不熟悉的A语言或者B语言,翻译成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再转告给被分析的人。
笔迹分析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跳过我们的意识和语言,直接探触一个人的内心。它不能作弊,无须对方的特别配合,也无所谓中文、英文或数字符号,还可以扩展应用到对小孩子的涂鸦和各种手绘艺术作品的分析。所以,即便计算机已经替代了书写,你随便写点,画点什么,我都可以分析你书写的此时此刻综合的你。
真正职业的笔迹学家非常稀缺,我现在常住美国麻省,据《波士顿环球报》说,整个麻省的专业笔迹学家不过五六人。笔迹学家想要职业化,不单学习的时日漫长,且异常依赖天赋与直觉。在美国做笔迹分析的收费异常昂贵,比一般心理学家要贵一两倍。我开店从未打算PUSH顾客来消费这类心理产品,但我想它能帮助那些“背LV包,但为某个心事很不开心的人”释怀。
郑日昌:“每一种认识心灵的方式作用都有限,没必要去轻易否定任何一种。”
在欧洲大陆,笔迹分析一直比较流行。部分国家专门设有“笔迹学学院”或者“笔迹学专业”,主要应用于企业和政府机关的招聘和选拔,在这些国家,如果你在应聘时被告知提交一份手写材料,一般都是用作笔迹分析。除此之外,它还被某些国家的司法和情报机构使用。
但是,笔迹分析的科学性至今依然备受争议。笔迹分析还没有得到整个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没有“笔迹心理学”这样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分支。比如近两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和世界心理治疗大会就没有笔迹心理学的论文报告和交流。
笔迹分析最大的限制,在于规范系统的实证研究不足,很多结论缺乏可测量和可重复性,难以被主流承认。我们可以把笔迹分析作为一种了解人的辅助手段,但也不能随意夸大其作用。有人说可以凭借笔迹就能推测出一个人离过几次婚、发过几次财,甚至前生后世的人生命运,这实在有点无稽之谈。
我认为,既然每一种研究心灵的方式、作用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也没必要轻易地去否定任何一种。就好像血型分析在日本很受欢迎,但在美国一直流行不起来,在我国也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但还是允许人们加以探讨。笔迹分析有规律可循,但要找到并验证这些规律,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要做。而且,它对于分析师个人悟性的依赖也很强,没有标准的规范程序,因此对从业者的资格认证就十分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