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两小时的聊天,让老板净赚128万

标签:
杂谈管理者蒋课堂领导力员工管理 |
分类: 管理杂谈 |
本文首发于“蒋课堂”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ihke123)
如果你想阅读更多本人干货文章,可关注本人微信号。
真人真事。现年32岁的蔡君在一家外贸公司已经八年——从07年大学毕业,他就一直在这家公司。开头几年,蔡君年少气盛,血气方刚,一心想要在这个行业出人头地,工作十分卖力,老板对他的表现也非常认可。
而慢慢的,岁月流淌,也冲刷着蔡君的少年心气。经过七八年的蹉跎,小蔡变成蔡主管再变成老蔡,他也跟别的老员工一样,变成了公司里的“老油子”,每日按时上班,下班打卡,晃晃悠悠,但求无过——简称:“混日子”。
哪位问了:这样的“老油子”在公司应该也没什么价值了吧?老板是不是要考虑换一些有梦想有干劲的年轻人来代替他们?而这个职场“老油子”给出的回答却是,在今年9月单枪匹马跟芝加哥那边的客户签下一个纯利润128万的单子!
这个爆炸性的新闻让整个公司大跌眼镜,同事们也都很想知道这个“老油子”是怎么完成这个创举的。他的回答也比较轻描淡写:老板上个月跟我聊了一次天,谈了很多,聊了过往种种,让我觉得自己还有前所未有的价值。嗯,这次的签单,除了运气,大概就是因为那次谈话吧。
究竟老板和蔡君聊了什么?老板能让蔡君觉得自己价值前所未有地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今天老蒋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老板应该如何对待企业和团队里的“老油子”?
无论哪种情况,老员工都是让老板和管理者们又爱又恨的一群人。
每当我们讨论起老员工的管理问题时,脑子中通常会浮现这样的一些印象,“爱摆架子”,“说不得,罚不得”,“积极性不高”,“倚老卖老”等等。当我们要推行一项政策,发布一项命令,布置一个任务时,往往感觉压力并不是来自新来的白丁,反而是那些不配合的老员工。
为什么老员工常会给管理者留下不配合工作的印象呢?
企业的老员工不仅是工龄长,他们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历史资本。他们或是陪着老板共同创业的元老,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功臣。他们有的是老板的心腹,企业的骨干;有的掌握关键技术,了解核心机密;还有的凭借在企业的长期积累而凝聚了忠于自己的小团体。
在工作上,老员工熟悉外部市场,熟悉企业情况,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企业的战略,更好的开展工作。但另一方面,由于老员工熟知企业的各种游戏规则,他们总是能自如的利用企业制度上的漏洞获得一些小便利,或是打出一些擦边球,看似违规却不受罚。同时,在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老员工在企业中大多会有优越感。
所以可以这么说:
职场“老油子”是一把利刀——老板用好了,用顺了,他们可以为你披荆斩棘;如果老板用得不当,他们会反过来让你遗患无穷。
而以上蔡君那个例子里,很明显,老板就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老员工的特点,趋利避害,通过一次合适的私下聊天,解决了职场“老油子”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经验丰富,深谙职场之道,又偶尔会我行我素的老员工们,管理者应该怎么做呢?老蒋在这里写几点大致的意见:
规范奖惩,人人平等
但注意了,如果仅从硬性的制度上下手,比如考勤问题,只会带来反效果,因小失大。如果,绩效上公平公正公开,福利上略有向老员工的倾斜,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老员工的行为的。
职业生涯规划,让老员工不“老”
这是比较高大上的一招,效果不错,但对于管理者和企业规模的要求都非常高。
充分尊重老员工
这种尊重不是表面的恭维或奉承,而是真正重视老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想法。老员工多年经验教训积累下来的工作习惯一定是有其存在道理的。
当我们想推行一项制度或布置一项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前期先跟企业里的老员工充分沟通,听取大家的意见,知道人家以前是怎么做的,关键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抛出自己的观点接受老员工的审核,在后期制度落地和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老员工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传达完整、清晰、准确
不要觉得前期沟通过了,大家达成一致了,就没有误解和分歧了。最后一定要把要做的事情落实到纸面上,而且内容必须完整、清晰、准确,哪怕是那些觉得人人都知道的细节。想要得到较高的配合力度,前期必须配有较高的推广力度。
对老员工积极跟进和反馈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阶段性的跟进,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方对该事务的重视程度,起到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了解到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
当你觉得自己团队里的老员工已经日暮西山,苟延残喘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因为你的冷落或疏忽,埋没了他们的经验、老练和能力?
管理者,好好想一想。
前一篇:坠机理论
后一篇:工作中,别轻易说出“我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