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培养
(2018-10-05 16:53:04)分类: 工作室成果 |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培养
景园小学
【摘要】:在小学时代, 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发展的初始阶段,如何培养小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意识。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提高自身的素质, 协调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并合理运用竞争与评价, 多方面入手,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优化基础教育改革。
人之初, 性本善。小学阶段正是人生的启蒙时期, 更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纵观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 可以说, 小学阶段就是人生的基础阶段,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素养、文明的举止,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我把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作为班级管理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一、在进行学习动机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阶段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责任感的体现。一旦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所以灌输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这种欲望在良好的教育中得到激励和表扬中逐渐形成。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以便主动学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要求他们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做好“存疑”,为听课做好准备。课上,我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嘴去说,有问题就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后,我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完全应该是他自己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从孩子进我们班级学习起,就明确表示,做作业是他自己的责任,他可以选择先玩再做作业,或是先做作业再玩。自己要考虑清楚,想想哪个更重要,自己选择哪个重要,哪个应该先做。对有的学生能选择前者的并能认真完成的,则表扬他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也要相信每位学生不会生来就厌学,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多半由于学习上的困难,所以,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在有一点进步的同时就抓住时机去表扬他,让他有学习的动力,慢慢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好学和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思维发展。
二、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和班级的规则更是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比如早来早读,做操出入队不能讲话,做好自己在班级中的应该做的任务,而这些责任意识的培养就必须从每天的点点滴滴中慢慢积累。学生形成了规则意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班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感,这因为老师给予了他责任与信任。如果班主任老师把对班干部的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全班的学生,那么全体学生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给予事做,给予担挑,广泛聘任中、小队干部。平时,我总强调谁都可以当小干部,只要他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又明确规定了每个小干部的责任,如学习委员,负责给作业一百分的同学发小红花等,文娱委员负责好音乐课的带队、开门等。值日中队长轮流当,管理教室里的各个方面,还有选出检查“四项竞赛”的小干部,大家能者上岗。我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我给每位学生安排一两项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除班委会成员外,还有各种代表,篮球队长,主持人等,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在管理活动中,我只是发挥了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督促的作用。我还让孩子们参与制定班级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指导他们组织实施和评价。这样,不但使每位学生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促进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形成。
榜样的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做到及时的引导,及时的总结,及时的表扬最近班级表现好的人和事,正面引导整个班级学生看待事情和人物的态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和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进而使良好的文明举止,高尚的人格素养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身的品质, 为学生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班上同学出现了什么好人好事,在班会上就以表扬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被表扬的学生不仅更好成为他自身的内动力,更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影响整个班级的同学,这样就会更好地促进整个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再例如:以为父母尽点孝心、做一次家庭小主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班级分享给同学,谈自己的体会,让同学之间进行评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又促使了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四、合理运用竞争机制与评价策略,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看到学生进步, 而学生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于竞争, 竞争机制是班级发展的催化剂。为此,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竞争机制的设置和运用, 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 不忘集体荣辱, 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纵观各种比赛, 它们都是以个体的行动为集体争得荣誉。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讲, 竞争意识是集体凝聚力的体现,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 在集体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树立为班级增光、不给班级抹黑的思想意识,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争取给教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主动为班级争取荣誉, 让彼此都在竞争中收获进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 明确在班级中的地位,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班主任,不仅应教给所有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