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勿与匆

(2013-12-06 18:18:31)
标签:

小算盘

爱了

环境

良民

普通人

情感

分类: 尝试集
 中人之上,抛砖引玉,中人之下,抛砖引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阿弥陀佛,阿拉上帝。唉呀妈呀巴扎嘿,乖乖隆地洞!昨晚我写到:所谓我爱你不过是冠名而已,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欲望与情感的混合物,这种以之名的言说不过是一种词汇的假借与转喻,本质上与没有多大的关系。真正的爱,犹如苏格拉底对神谕的谨遵与谦卑,“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亦如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那是与其老师柏拉图之间的智识相较与人格吸引,是一种气质的相投,品质的相吸,是彼此的欣赏、彼此的尊重此即为一种精神性的着迷与执着。因而,柏拉图才会说“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这可不是在歌颂男女之间的情欲。然而,我们大部分时间常常是在用一种措置的“三位一体去理解爱、欲、情,殊不知我们往往是把三种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生活、言语、行为,并且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毋庸置疑。
 

 

 

对于这点,有人点赞(甚合我意),有人转发(亦合我意),有人评论(有待商榷),其中泽晋的一个朋友网名为“真至于”说到:本来是感性的东西,何必硬要用理性去区分。什么是爱,要靠自己去感觉,用个人的理解去否定他人,这样才真是不过而已” ——这基本上是大多数中国人,或者说是未开化(未启蒙)的人的想法,即他们不止头脑混沌一片,还对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领域、区间等振振有词地说何必区分!(常见的几句话是:“活着就行了,干嘛那么认真?”“你的X就是我的X,咱哥俩谁跟谁啊”。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如收入、婚姻、信仰等反而最津津乐道。所以私欲横行而无公德,私情泛滥乃少公正。)幸而,我的大弟子吕泽晋以其深厚的内功拨云见日般条分缕析地清除了他身边笼罩的思想阴霾,得以清爽、干净。生活在广大粗糙的中国人中间,一个正常人要想保持清醒与纯粹,那可要像神秀学习“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般法门了。
 

 

吕泽晋回复到:爱是需要理性和智慧的,只有感性的那叫做情,不叫爱。就好比父母对孩子无尺度的溺爱,要什么给什么,是爱么? 真理必然是清晰准确的,它在出现的时候也必然会让虚假原形毕露。如果爱不需要理性,不管对方做了什么坏事你都能接受?那句话就是在帮助人们区分爱与情的区别。动物与人之间也有情,但人区别于动物而有了爱,恰恰是因为其理性和智慧。——只有基于此种意义上的爱,才能组建比较舒适的人际关系,也才能够在理智的灯光下看清楚什么样关系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亲戚、恋人。孔子特别强调择友,因此也特别慎重交友,总结而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而基于情欲的逻辑是以爱之名行无爱之事:我爱你=我要得到你=我离不开你,种逻辑适用于任何一组中国式的亲情与爱情。情的基础是欲,或者说,任何心理的情愫是由肉体的欲望所培养、所控制、所调动的。
 

 

真至于回复到:爱是一种感觉,只是与之相伴的行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孩子犯了错,父母该责罚就要责罚,但这不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更何况很多事情并不能简简单单的一刀切,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眼界。溺爱也是一种爱,只不过程度太过了,施爱者目光短浅。佛家讲究博爱,讲究众生皆平等,请问这其中是否包含对动物的爱?对于很多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养一只宠物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请问这是不是爱,就宠物的角度来说,尤其对于很多高智力的大型犬,对主人的忠诚绝对胜于很多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友爱,这种完全不参杂小算盘的忠诚是否可以反映出它们爱主——爱不是感觉,恨也不是感觉,因为基于感觉的是欲,基于欲望的是情。我们说”一个或一件事的时候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吸引、震撼、赞叹、敬佩,而这,则是美的品质的显现;至于,多是丑的,陋的,会因情而生嫉妒、愤怒、不安、烦躁;至于欲,则是残的,缺的,得不到便生空虚、失望、焦虑、恐惧。
 

 

须知:首先,与“佛”相关的几个概念,需要搞清楚:佛教(侧重仪式仪轨)、佛法(侧重知行合一)、佛学(侧重智识研究),不知道真至于所谓的佛家是指的这三家当中的哪一家?其次,“博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一种“人权”概念(另外两个是自由、平等),与佛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可能是想说佛教讲慈悲,但慈悲一不是伤悲,二不是博爱,因为无论伤悲还是博爱,均是“情”之化身,而佛陀的精神是超越人之情愫的。我想,中庸有点接近慈悲的含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此即中道。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善良,但同时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善良是愚蠢,此即不及;人要聪明,但同时也需要节制,不懂节制的聪明是僭妄,此即滥用。犹如佛法中的“无”不是“空”一样,许多人把佛教的“空”理解为道教的“无”,两相混淆,以讹传讹,详细的解说参看谈锡永的《科学与佛学》。最后,理解或信仰佛教,核心是理解或信仰因果与业缘,因为,佛教不止是世界观,更是宇宙观。
 

 

吕泽晋回复到:你所说的感觉,还仅仅停留在情的层面,而不是爱。溺爱是爱吗?不关注他人本身的感受,那无疑对他人是一种伤害。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爱要明白你为何而爱,如何去爱。而你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在说情,狗对主人忠诚是狗的天性,因为主人对狗好,给狗食物和窝。但是狗不会挑主人,不管它的主人是罪犯还是好人、是恶人还是善人、是流氓还是良民,它都忠于主人,这种情是没有理性的。你所说的爱,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对这个字的滥用。佛家讲究博爱,这当然包含对动物的爱,谁说没有爱了?这里只是在说爱与情的区别是:爱需要理性与智慧。人爱动物,会研究它的习性来给它适合的环境,这是理性和智慧,动物爱人?它会思考你需要什么来给予你吗?它只是对你有感情,用他本能的方式摇摇尾巴而已。而你所说这些恰恰证明了你还有仅存的理性来为你所说的来辩护,你本身已经证明了爱需要存在理性,虽然你的不是爱,还仅限于情的层面。 
 

 

此番较量,泽晋基本完胜!《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自以为是——自古以来均乃普通人之常“情”,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由此才能理解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不要断章取义,而要反躬自省,不要望文生义,而要知行合一,不要引喻失义,而要悲智双修。维特根斯坦曾云: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我们保持沉默。维氏此言即“自诚明”,“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勿自欺”亦是“自知者明”。蒙田感叹到:人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虚幻、飘忽多端的动物,想在他身上树立一个有恒与划一的意见实在不容易。所以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时代,就像人人都有屁眼一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只是有的人穿上了文明的裤子,有的人则随地大小便。无论对于老年人的孤独还是年轻人的寂寞,大多数都是因为其灵魂缺乏真正对象,所以只能把情感寄托在一些假定的对象上。比如摩挲鼓掌间的阿猫阿狗,比如电脑游戏中的虚拟人物。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孩子是借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属于你,只属于他自己。而孟子却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前者是爱,后者是情,孰轻孰重,孰明孰暗,孰真孰假,任君选择。

 

 

 

2013126

写于烟台南山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