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与匆
(2013-12-06 18:18:31)
标签:
小算盘爱了环境良民普通人情感 |
分类: 尝试集 |
对于这点,有人点赞(甚合我意),有人转发(亦合我意),有人评论(有待商榷),其中泽晋的一个朋友网名为“真至于”说到:本来是感性的东西,何必硬要用理性去区分。什么是爱,要靠自己去感觉,用个人的理解去否定他人,这样才真是“不过而已”
吕泽晋回复到:爱是需要理性和智慧的,只有感性的那叫做情,不叫爱。就好比父母对孩子无尺度的溺爱,要什么给什么,是爱么?
真至于回复到:爱是一种感觉,只是与之相伴的行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孩子犯了错,父母该责罚就要责罚,但这不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更何况很多事情并不能简简单单的一刀切,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眼界。溺爱也是一种爱,只不过程度太过了,施爱者目光短浅。佛家讲究博爱,讲究众生皆平等,请问这其中是否包含对动物的爱?对于很多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养一只宠物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请问这是不是爱,就宠物的角度来说,尤其对于很多高智力的大型犬,对主人的忠诚绝对胜于很多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友爱,这种完全不参杂“小算盘”的忠诚是否可以反映出它们“爱主”?——爱不是感觉,恨也不是感觉,因为基于感觉的是欲,基于欲望的是情。当我们说“爱”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吸引、震撼、赞叹、敬佩,而这,则是美的品质的显现;至于情,多是丑的,陋的,会因情而生嫉妒、愤怒、不安、烦躁;至于欲,则是残的,缺的,得不到便生空虚、失望、焦虑、恐惧。
须知:首先,与“佛”相关的几个概念,需要搞清楚:佛教(侧重仪式仪轨)、佛法(侧重知行合一)、佛学(侧重智识研究),不知道真至于所谓的佛家是指的这三家当中的哪一家?其次,“博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一种“人权”概念(另外两个是自由、平等),与佛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可能是想说佛教讲慈悲,但慈悲一不是伤悲,二不是博爱,因为无论伤悲还是博爱,均是“情”之化身,而佛陀的精神是超越人之情愫的。我想,中庸有点接近慈悲的含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此即中道。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善良,但同时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善良是愚蠢,此即不及;人要聪明,但同时也需要节制,不懂节制的聪明是僭妄,此即滥用。犹如佛法中的“无”不是“空”一样,许多人把佛教的“空”理解为道教的“无”,两相混淆,以讹传讹,详细的解说参看谈锡永的《科学与佛学》。最后,理解或信仰佛教,核心是理解或信仰因果与业缘,因为,佛教不止是世界观,更是宇宙观。
吕泽晋回复到:你所说的感觉,还仅仅停留在情的层面,而不是爱。溺爱是爱吗?不关注他人本身的感受,那无疑对他人是一种伤害。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爱要明白你为何而爱,如何去爱。而你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在说情,狗对主人忠诚是狗的天性,因为主人对狗好,给狗食物和窝。但是狗不会挑主人,不管它的主人是罪犯还是好人、是恶人还是善人、是流氓还是良民,它都忠于主人,这种情是没有理性的。你所说的爱,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对“爱”这个字的滥用。佛家讲究博爱,这当然包含对动物的爱,谁说没有爱了?这里只是在说爱与情的区别是:爱需要理性与智慧。人爱动物,会研究它的习性来给它适合的环境,这是理性和智慧,动物爱人?它会思考你需要什么来给予你吗?它只是对你有感情,用他本能的方式摇摇尾巴而已。而你所说这些恰恰证明了你还有仅存的理性来为你所说的“爱”来辩护,你本身已经证明了爱需要存在理性,虽然你的“爱”不是爱,还仅限于情的层面。
此番较量,泽晋基本完胜!《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自以为是——自古以来均乃普通人之常“情”,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由此才能理解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不要断章取义,而要反躬自省,不要望文生义,而要知行合一,不要引喻失义,而要悲智双修。维特根斯坦曾云: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我们保持沉默。维氏此言即“自诚明”,“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勿自欺”亦是“自知者明”。蒙田感叹到:人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虚幻、飘忽多端的动物,想在他身上树立一个有恒与划一的意见实在不容易。所以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时代,就像人人都有屁眼一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只是有的人穿上了文明的裤子,有的人则随地大小便。无论对于老年人的孤独还是年轻人的寂寞,大多数都是因为其灵魂缺乏真正对象,所以只能把情感寄托在一些假定的对象上。比如摩挲鼓掌间的阿猫阿狗,比如电脑游戏中的虚拟人物。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孩子是借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属于你,只属于他自己。而孟子却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前者是爱,后者是情,孰轻孰重,孰明孰暗,孰真孰假,任君选择。
2013年12月6日
写于烟台南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