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征途(一)

(2012-02-03 19:13:19)
标签:

德国

宋体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艺复兴运动

征途

杂谈

分类: 尝试集

过完年,大家又奔波在各自的征途中,不管过往匆匆是如何的惨淡贫乏,在炮竹隆隆声中听到的依旧是欢声笑语。大家都在为新的一年祈福,也同时在为自己的命运祷告:家家生意兴隆,人人福寿齐天。萧条与破败,只存在于历史的镜像与惆怅中,而在现世繁华的基调下,此番慨叹顶多是某类悲观人士一厢情愿的憧憬。只是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今朝,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着“走在路上而不知目的何在”的感触。

 

 

初春料峭,寒意未消,继夜晚翻涌的欲望与躁狂后,人们重新拾起松弛的张力——疲倦,应该是一种敏锐的麻木。北京的晨曦吐露着一丝平静,微亮的穹庐渗着淡淡的晕红与金黄,九点过半,已错过人潮汹涌的高峰期,地铁站稀疏的散落着行人,我安享着这一份慵懒与适宜。人生的快意,大约就是要明晓“错过”众生的盲动后,方有一片自在的悠然,我欣欣于“花径不曾缘客扫”的朴拙与质野,乐得于天地间求取自我的一方净土。

 

 

博物馆于今日,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唱着狂欢歌曲的丧葬园吧,陈列着以往人们不经意间创造的辉煌,因为我们更多的不是凭吊,而是拍照。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用镜头代替眼球,用照片代替回忆,使得自己的人生复杂而单调。每每想起那永久且长远的沉默,今人的喧嚣总使我羞愧难当,在观览途中,果不其然,忽而再想想自己这一生将不知说过多少无用的废话,心中不免浮起一点对人类的嘲蔑与悲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进入任何一座博物馆之前都秉持一颗谨慎谦卑的心,反正我在知道我将进入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想到自己这短暂的一生将要面对漫漫的人类历史时,自己浅薄的学识面对那浩浩千年历史时,我就瞬间觉得自己渺小且无知,如灰如沙,如露如电。我不敢像其他人那样对于任何一样物具、饰品及雕像都发出舍我其谁的讲解魄力,面对千百年的人类生活,我唯一可以凭靠的只有我自己的想象力。

 

 

今日半天在夏商周展馆看古董,半天在德国“启蒙的美术”展流连忘返。观察着上古时期人们日常饮食的器皿,我不仅感叹到人类自文化伊始,便是懂得美的,且古人的生活远比现代人更显诗意,更有品味,甚至更有人性。从陶罐外面涂抹的彩绘、兽骨周围点缀的饰品、铜鼎表层镂刻的纹路、布叽内部交织的图案……人类传递着一种追求更好生活的信念,而更好的生活一定是渗透着美的生活。在我心中,好的生活就是能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当我看到战国时期的一个“冰鉴”时,不得不佩服古人在工艺方面的聪明智慧与精妙巧致,现在学习设计的人们,是否会去参考古人的那些构思呢?如果我们中国在未来也将有一场文艺复兴,那么我们引以为傲的将会是哪些思想与作品呢?我所目睹的这一尊尊厚重的青铜器背后,隐藏着多少为之付出辛劳甚至生命的“无名氏”呢?如果说古人在器物的装饰方面蔚为壮观,我们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呢?

 

 

在德国启蒙艺术展外厅,陈列着在文艺复兴运动及启蒙运动中显赫的几尊斗士的头像,看着康德与伏尔泰的头像,第一印象是:他们怎么那样衰老?那么老人是否真的拥有智慧?阅历给予一个人的我想除了一个又一个思维与行动的习惯外,别无二物了。其中卢梭的石膏头像下写着这样一句话,我深以为然:要使人尽善尽美,只须使他成为一个会爱、会感受的生命,也就是说,通过情感使理性达到完美。我们有多少人的情感是饱满充沛且纯粹无邪的呢?

 

 

启蒙的艺术,更多是对人类丑恶的厌弃及对美善的遐想,是对中世纪畸形神性的一种反叛,启发的是曾被蒙蔽的人性之善、灵性之美。在介绍德斯马雷斯的一副画作《艺术家与他的女儿》时,写了这样一句话:他的自信并不来源于社会阶层或财富,而来自于他的艺术创造力。这句话印证着陈丹青先生所谓的“民国范儿”,民国时期的那种精神与气质,我想就是一种对于自我使命感的自信吧,而这种率真在奴性成风的中国真是稀有品种了。

 

 

 

201223

写于中国人民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