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用主义”之驿路桃花

(2009-10-06 22:00:40)
标签:

宗教

唯物主义

哲学家

莱布尼兹

宇宙

杂谈

分类: 尝试集

哲学家和国王皆拉屎,贵妇人也一样。——蒙田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就不能宣布自己的气质就是标准的气质、就是典范的人类性格;这一性格就一定智慧高级,优秀于他人,有过人的领悟能力,并以此来确立自己的权威性。

 

哲学家与凡人的根本区别是,哲学家看待事物有自居的一套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有独特的结果,并不易受到反对力量的影响和左右。

 

在这个大地上,人离开了事实或原则,连一个小时也不能活下去。这二者朝向两个不同方向,任何人选择的差别不过是更看重哪一方面罢了。不同的选择,形成两类人尖锐的矛盾,相互厌恶。仅靠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就概括人类的全部状况,不是武断也是粗野。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催人泪下。——塞内加

 

罪恶是不可否定的,但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是总体。

 

像我这样的业余哲学爱好者,为了那些相互矛盾的信条,终日惶惶不安,焦虑不止,在矛盾未找到答案之前,知识的良心总是七上八下不能安分。

 

人们去观察记载那些真理——虽然它没有人性——顺从它,顶礼膜拜它!人再不如从前,时而浮现的浪漫的幻想不见了,人的自发的勇气也消失了,人再也不那么尊严,被物质压垮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阴冷的景象,压抑的景象。人的理想,成为生理学上的副产品;所有高尚的东西皆用低下的东西来解释,人们永远在说,“这没有什么,从科学上将,不过是……”这成了思维公式,所有高尚的东西都低下了头颅,降低了它们的品质。——【我想在此说的是,此种阴冷的景象不是完全的由唯物主义所造成,而是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与阐释的一种歪曲与误判,这种阴冷与压抑与其说是唯物主义,倒不如说是“唯物质主义”恰当,唯物主义之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与人类进化的历史性是毫无争辩而确定无疑的。】

 

拉斐尔的《雅典学派》展现了哲学家的气质:好探索、思维浩大、严谨、善辩论、关心宇宙的问题与人的问题。气质的不同,是区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像一种符号深深嵌入人的骨髓,独立的人格存在也离不开气质的衬托。图中对雅典会议厅的描绘,出现在画面中的各个形象由于画家对他们气质和外貌特征的描绘,是画面具有不同深度的层次感。(柏拉图的共相论、亚里士多德的分类逻辑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构成了希腊哲学的三分天下

 

你需要的哲学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它不仅是通过你智慧的抽象推理可以触摸,而且还要与这有限人生的实际生活有某种肯定的关联。你想要的那股哲学体系,要包含两个方面,科学地忠诚于事实,并采取主动的态度,且要融合人类的精神。简言之,既重事实,又要推动古老的人类价值的信心、人的主动性,这一信心不管是宗教风格的还是浪漫主义风格的。

 

传统的哲学,尤其是理想主义哲学其局限性在于,它认为走进哲学的教室,就是走进一个和宇宙发生某种关系的地方,这个宇宙和街上的那个宇宙全然不同,你不能同时用心在这两处。具体的个人经验的大街世界,杂乱、纷繁、泥泞、痛苦、困惑甚至超出想象,但哲学教授引领你进入的世界却单纯、干净和高贵,现实生活的矛盾在这里缺席。它的建筑是杰出的,其轮廓是用理性的原则画的,各个部分,是由逻辑粘合起来的,纯洁、庄严,俨然如山巅上的白色大理石庙宇。这种哲学还远不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说明,而只是附加在现实世界上的一个建筑物,它只是一个典雅的圣殿,理性主义者可以在里面避难,逃避那种他不能容忍的杂乱与粗暴。它不能解释具体的世界,它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是一直代替物、一种补救办法、一种逃避的方法。

 

人有没有自杀的权利,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海德格尔

 

有一种正义,不在于使人悔过;不在于塑造榜样,不在于补偿伤害,它只惩罚恶性。这才是纯粹的正义,基础的正义。是上帝在某些关键时刻里为自己保留的正义。它调节事物的适度,它不但使被损害的一方感到满足,而且使许多富有智慧的旁观者也都感到满足,正如优美音乐、高级的建筑物使心地健康的人喜欢一样。这个正义,虽然不能使恶人停止作恶,善人坚持行善,但它对恶的折磨,对善的奖赏,总有鞭策和激励的作用。罪孽深重者在作恶中不断受到新的折磨,而善人因为不断行善获得新的欢乐。这就是适度的原则。——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没有想到:堕入地狱的人愈少,善人正义的光荣基础也就愈薄。

 

人类自身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精神层次的虚无,导致人们的生活失去目的性。人类空洞的意识层面现象。

 

科隆大教堂没有建筑家的蓝图就能建筑起来吗?世界不是一个教堂,无论客观存在空间多大,汹涌的世界总比教堂广阔得多,把人置放在那里,他们就没有退缩的余地了。而人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在教堂的尖顶下完成,屋顶并不是天空

 

谁触摸这本书,谁就触摸了一个人。——惠特曼

 

哲学体系总是伪装成一幅上帝的伟大宇宙的描述图,其实不过是某个创造者个人的古怪趣味的倾泻,这一点是明显的。也就是说我们与哲学之间的交道,不过是与某些人之间的交道而已,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人是个人喜好的奴隶,永无逃脱之日。你真能明确地信仰某一哲学家,柏拉图、洛克、斯宾诺莎、穆勒、凯尔德、黑格尔……把全部心思都交付给他们中的一个?认为他观察宇宙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是完美无缺的?往往,一个体系的某个细节触动了我们,我们便对那个哲学家有印象,造成的是细节,而不是系统,人们的反应也是因这印象而发。对哲学精通的人,不过是综合反应具有明确性,不过是能找出对付复杂状况的多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本身却不需要对哲学十分精通。哲学的裁判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这种情感。谁取得最后的胜利,谁对事物的解释符合普遍要领,谁就捕获了普通人的心。

 

把世界描述成超越人类、不可以实证的任何状态,无论是一元,上帝,多元,皆只能是一种假设。假设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但不能认定为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瓶之存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