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需高能力的大学生
(2009-06-05 10:17:45)
标签:
就业大学毕业生it服务外国公司中国杂谈 |
分类: 学术争鸣、大学精神 |
麥肯錫一份報告稱,中國嚴重缺乏有能力的大學畢業生,因此無法像印度那樣發展強大的外包服務,這也讓在華的跨國公司和有雄心發展國際業務的中國公司感到頭疼。
除了頂尖人才能力出眾,中國公司中上層均缺乏有技能的人才。服務行業已感受到這種苦惱。印度的一家IT服務公司半年前就抱怨說,他們在上海的分公司需要400名軟件開發人員,但最后隻找到1/4。
中國的問題不在於大學培養的畢業生數量(今年有300余萬),而在於畢業生的工作能力。中國教育仍被死記硬背的傳統束縛,鼓勵對老師的無條件聽從而非創新。
英語差和實用技能低是突出問題。隻有不到1/10的畢業生有能力到工程、金融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外國企業任職。而印度的工科畢業生中,有能力去外國公司工作的達1/4。
但印度等競爭者並不能因此而自滿。第一,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成功。過去20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驚人。外國服務行業公司無法找到合適的中國畢業生,原因是人才已被本土公司和外國制造業公司錄用了。第二,中國已意識到大學生技能的缺乏,正在努力改變這一局面:增加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持,同時鼓勵中國學生去國外留學。
如果中國想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服務業,首要任務就該提高大學畢業生的質量,包括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從經濟改革歷史看,中國有能力完成這些艱巨的任務。(李宏偉譯)
德國《財經周刊》10月6日文章,原題:專業不對口依然嚴重科林貝格是一家德國制造企業,這幾年在華業務不斷發展。今年,他們准備擴大經營,卻苦於在中國當地找不到所需的專業人才。這顯然不是個別現象。調查顯示,50%以上的跨國公司因中國缺少合格的人力資源,而把目光轉向其他國家。
一直以來,中國重文憑輕技術。許多大學生所受的教育隻注重理論,缺少有針對性的實用教育和團隊工作的技巧訓練。教育體制的落后導致畢業生缺乏實際能力﹐無法適應企業需要。
中國每年有60萬名新工程師“誕生”﹐但僅有1.6萬擁有在外國公司工作的實際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反,中國每年有大量大學畢業生處於“畢業即失業”的境地,因為“專業不對口”。教育界人士認為,這與中國高校“教育大躍進”政策有關。中國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已比5年前增加200多萬,而合並之風又使各校專業雷同,缺乏競爭力。
缺乏訓練有素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會阻礙中國經濟增長和向更先進的工業領域邁進,也會給那些已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帶來困難。
中國正從佔主導地位的制造工業向服務業和以研發為基礎的工業轉變。到2010年,中國將缺少約2000萬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在困難面前,中國高等教育正在進行全面改革,按市場需要培養“有用”人才。▲
(青木
《環球時報》
前一篇:McKinsey报告的警示
后一篇: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