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伦佐 ——爱情的人生话题 (一)

(2009-05-29 15:56:40)
标签:

两性

完备性

否定性

周伦佐

杂谈

分类: 思考人生、豁达圆通

苍茫的大海上,有只小船飘行于波峰浪谷之间。凶猛的风浪以及在广阔无比的虚无背景上闪烁不定的死亡,形成一种巨大的离心力,总是要把船夫抛离船体,抛向无底的深渊。船夫升着帆,掌着舵,勇敢地拼搏、对抗……,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显然,使他得以站稳脚跟、保持自身重心、进而战胜那巨大离心力的因素,除了航行职责、求生本能、征服意志,还包括他与生活世界之间所形成的实在联系。这就是:港口边村庄中那熟悉的家庭温暖、父母等待、妻儿期盼,及其所牵出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返回义务和生存责任。爱正是包含在其中的一种更加巨大的向心力。正是爱——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不致失去重心和平衡,进而通过征服到达了彼岸。

不难想象,如果这个“船夫”的身份足以将他的“家庭”和“亲人”扩大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那他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就会更加广阔和深刻。

这便是爱对于人所具有的深层意义或深层作用。

由此我给爱下了一个定义:爱——人与生活世界的肯定性联系。

当然,我在这里论述的情爱,还具有广义的内涵。

它包括:性爱——亲爱——友爱——仁爱。

广义的爱如同四个同心圆组成的结构:

第一层是性爱,

第二层是亲爱,

第三层是友爱,

第四层是仁爱。

这个同心圆结构包括的四种爱,在共时态中表现出为个人情爱的四个层次,在历时态上表现为个人情爱的四个阶段。就是说,一方面,人在现实中的肯定性生存联系包括着这四个层次,另一方面,人的生存意识又将逐步地显现这四个层次。

性爱——两性之间的肯定性生存联系;

亲爱——亲人之间的肯定性生存联系;

友爱——朋友之间的肯定性生存联系;

仁爱——人类之间的肯定性生存联系。

哲学上爱的定义,统括着这四个层次,人与生活世界的肯定性联系,包括着这四种类型。当我说一个人没有爱,是指这四种而非其中之一。四种爱,虽然人人兼而有之,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侧重又不相同。

性爱是个人情爱的燃烧中心。

不敢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这全部的爱会是什么情态。

我只能说: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爱。

一个人的存在感,正是在广义的爱情中,通过对象的承认而升腾、扩散并强化于整个生命意识的。

 

爱——人与生活世界的肯定性联系;

恨——人与生活世界的否定性联系。

爱的对象——美=完备性生存形象、肯定性生存形式;

恨的对象——丑=反完备生存形象、否定性生存形式。

美——完备性的生存象征;

丑——反完备的生存象征。

追求美=追求完备性之生,追求与生活世界建立肯定性联系;

厌恶丑=厌恶反完备之生,厌恶与生活世界发生否定性联系。

美与丑的观念来自人的昏沌的深层边缘感觉,又在人的清晰的表层历史感觉中扩大和丰富。当其外化为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生存形象,便不能不包括人格——或者说它们主要就是指向人格的。仅仅局限于传统美学的定义,很难了解人格形象的美与丑。

当然,人体形象的美与丑仍然是美欲的一项要求。因为人所追求的完备性生存形象,本来就包括人体形象和人格形象两个方面。丑的人体毕竟不是人群中完备性的生存形象;人体四肢五官的健全匀称,色泽线条的和谐统一,无论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界来看,都比相反的情形显得更加适宜。

人感觉中的光明和黑暗与美和丑的联系,似乎也由此而来。生——不正是一种有感觉的光明的状态吗?死——不正是一种无感觉的黑暗的状态吗?对此,人们可以把醒来和睡去时分别感觉到的不同状态作为心理例证。难怪在文学艺术作品尤其舞台上,美总是伴随着光明,丑总是伴随着黑暗。

文学艺术揭示并塑造人的生存价值:

对美的追求——产生爱,激发生命的肯定性价值。

对丑的憎恶——产生恨,激发生命的否定性价值。

否定是为了肯定,恨是因为爱。

甚至可以说,人在自然现象中感觉到的美与丑,在色彩、音响、线条及其结构上,都是受人追求完备性生存形象的深层心理所规定的。

 

 

一位朋友在来信中,把真正爱的实现看作真正人的实现的一个必要部分。这个感受非常深刻。我要说的是:爱情中发生的“爱他”和“他爱”,会把你跟一个美好对象联系在一起,使你对人生有新的依恋,对生活持肯定的态势,你将因此倾向于爱生、爱世和创造,而不是倾向于厌生、厌世和破坏。因为一种新的责任和义务会从相互的联系中产生出来,使你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他人而愿意活着,愿意更好地活着。你绝不愿放弃生命而丢下他,即使因不可避免而必须面对死亡,只要想到他,想到他还留在人世,你也会对整个世界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陈家坪:“暮年的孤独者爱回忆往事尤其是早年的爱情。垂死的老人总希望儿女在身边送终,并要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这一切作何解释?”你的解释是什么?

周伦佐:因为爱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存意义,所以每个人都希望通过爱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建立某种生存联系,即使衰老甚至面临死亡,也还希望继续保持这种生存联系。

 

周伦佐: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既不牵挂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牵挂,同时又没有任何包含着责任和义务的事情可做,那么这种活着就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活着与死去并没有太大区别。自杀——便可能成为某种解脱方式。

一个没有爱的人,一个没有能够通过爱而与生活世界建立起肯定性生存联系的人,绝不会十分看重生或者死。对于他,生而无恋,有什么可图?死而无挂,有什么可叹?所以我说:“自杀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只要落到既无所恋又无所事的地步,自杀——并不需要太大的勇气!”

总之,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保持住平衡,不能没有爱,不能没有与生活世界的肯定性联系。所谓变态心理,不仅是一种被压抑状态,尤其是一种不平衡姿势。厄勒克特拉为了复仇,以恨为生存的动力,在否定性的生存联系中顽强活着。但归根到底是为了对父亲阿加门侬的爱——在记忆中维护着肯定性的生存联系。仇人被诛后,她之所以感到生的支柱倒榻了,那是因为当她最终履行了对亡父的爱的义务时,她与生活世界的最后那点肯定性联系也就完全断绝了。

黛玉焚诗,宝玉出家,都显示了同样性质的心理事实。

原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妲丽娅说:“我什么都完啦!别人都讨厌我……我很容易就能和人世分手。我一点也用不着顾虑,因为我什么人也没有。心里什么人也用不着挂念……就是这样!”于是她自杀了。——这是因为无爱而否定生。

葛利高里经过长期的流浪、动乱后,决定“回家去”。当他“在许多失眠的夜里所幻想的那一点点希望总算实现了。他站在自己的家门口,手里抱着儿子……”此时他感到的是:“这就是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就是使他暂时还和大地、和整个巨大的,在冷冷的太阳下面闪闪发光的世界所联系着的东西。”——这是因为有爱而肯定生。

 

陈家坪:你与弗罗伊德在关于性的根本分歧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伦佐:我承认性别吸引是男女亲近的生物学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我所强调的是:这种性别吸引所有动物都有,而区别于动物式性别吸引的人类爱情,绝对有它特殊的内涵。我把自己与弗罗伊德的根本分歧归结为三点。

第一,爱的本源是人的高级生欲而非低级性欲。

高级生欲——人类离开兽界之后,在理性的反射下从心理悟觉中产生的一种以生与死之间的矛盾为绝对背景的生存欲望,并具有潜在性。它和纯动物性的生理冲动——性欲,有根本区别,带有人的标志。它要求人这通过对象所实现的,是与生活世界建立肯定性的生存联系,而非单纯的性联系。生欲比性欲更广大也更深存。

    生欲与对象的关系——终生依存。

    性欲与对象的关系——短时依赖。

第二,爱的对象是异性之美而非异性肉体。

爱是高级生欲与对象之美——完备性生存形象之间的感应关系,而非低级性欲与对象肉体之间的反应关系。

我把美分为四类美象:自然美象、人体美象、人格美象、艺术美象。这都是生欲所照射的肯定性生存形象。

虽然性欲对人体美似乎有一定的投射作用,但那是性欲人性化的结果。性欲不择对象——表明在本质上与性欲相关的对象不是异性之美,而是异性肉体,这与动物完全一样。丧失性功能的人,因无性欲而对异性肉体全无反应,因有生欲而对异性之美仍有强烈感受。这要算生欲对象与性欲对象之间的明显区别。

动物没有美感。动物之美象,对于自身只构成一种自然区别特征和两性区分标志,而不成为能唤起对象身心愉悦并激发其主观情感的存在。虽然在我们看来,整个动物界往往雄性动物更具美象,但对雌性动物来说,这只是一种第二性别特征和第二性别标志。如果雌性被其吸引,那也不是因为它美,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异性。如果说人类界的性选择服从的是美丑标准,那么动物界的性选择服从的只是强弱标准。这里通行的原则,一是性别吸引及其偶然结合,而非美的吸引和自由选择;二是强者的占有和弱者的依附,而非互爱和依存。两性之间互相吸引的条件,全是性欲需要和遗传需要。对于动物来说,美是不存在的。

第三,爱的感受是美感而非肉感。

异性之美引起的是一种心理愉悦,主要不是生理快感。

异性肉体引起的是一种生理快感,主要不是心理愉悦。

美感——与生欲相联系的心理愉悦。

肉感——与性欲相联系的生理快感。

美感无厌足之时,它以生命为界。一个人丧失了性力但保持着生命力,他就仍然具有对于异性之美的感觉、感受和心理愉悦。

肉感有满足之时,它以性力为界。一个人保持着生命力但丧失了性力,他就已然失去对于异性肉体的感觉、感受和生理快感。

美感是人所特有关于对象完备性特征的心理感受。

动物关于异性对象只有肉感而无美感。

总之,爱情绝不是性欲的借口或装饰。爱情乃是人从潜在的生欲出发,以美为对象,以美感为引力,通过意识的相互渗透而发生的人性的两性关系;它不是人从潜在性欲出发,以肉体为对象,以肉感为引力,通过肉体的相互结合而发生的动物性的两性关系。实际生活中常见这种动物性的两性关系,例如因性需要而亲近、因性需要而生美、因性需要而结婚,但那是把爱情作为手段的假爱。这只是人类两性关系的失真和暂时状态,而非本真和永恒状态。观察人类的进化过程,它只是人类离开兽界而尚未最终进入人界的一种过渡状态。爱的真相永远是:因爱慕而伴生性欲,因心理愉悦而加强生理快感,为了爱情而结婚。

俄国科学家曾经发明的一种仪器测出:相爱者在一起时头上会出现一圈辉光,爱情越深,光圈越亮,反之亦然。这可能是双方心理能量的相互激发和谐振,绝非单纯性冲动的反应。爱情是存在的。

 

陈家坪:“如果为性而性含有死亡的意味,那么为美而性只会带来生存的喜悦”,这仅仅是一个比喻性的理解吗?

周伦佐:这不是文学比喻,而是生命体验。

有位朋友根据自己的体验认为: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意味着人体精华的流失和生命激情的解散,把人拖入头脑空白、浑身无力、满心厌倦、昏昏欲睡的垂死境地,仿佛与死亡有某种联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爱与意志》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这很像某些性无能又缺乏美感动力者的消极体验和片面感受。事实上,由性欲和美感共同引发的性行为,其效应正好相反。凡是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会承认:伴随着强烈美感的性行为,总是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不知满足、回味无穷。我承认男女之间的性体验肯定有多种多样,由于性体验的不可试验特性和不可言说特征,谁也不敢轻言了解所有人的性体验。然而其中两种基本的类型却可以分辨:为性而性与为美而性。二者带来的生理/心理体验势必不同。如果为性而性含有死亡的意味,那么为美而性只会带来生存的喜悦。

 

 

  周伦佐:细心体会男女之间的情爱行为,会察觉其中包含着两种“互相进入”的强烈趋态:一种是肉体上的互相进入,一种是情感上的互相进入。

肉体上的进入最为明显,集中体现在男女之间激情燃烧时所发生拥抱、亲吻、做爱三个行为环节中。尽管由于生理构造的差异,这种进入最终只能由男性在做爱环节真正实现,然而女性在三个环节中以融入或化入的方式深深进入男性身体的欲望仍然依稀可见。如果说进入与占有同义,那么这种占有也是相互的。

情感上的进入比较隐蔽,但仍然不难发现。集中体现为互相努力进入对方心中,让对方深深依恋、时时想念、处处挂念。一个人如果不曾被对方依恋、想念、挂念,他就会发觉自己没有进入对方心中,自己在情感上并没有拥有对方。这种进入尤其构成男女情爱的标志,绝对为色情场所那种用金钱作砝码的肉体进入行为所不具备。平常以为爱上一个人就是拥有对方,纯属错觉。其实爱上一个人反而等于被对方拥有。如果你所爱的人并没有把你同样放在心上,你能感到拥有对方吗?所以情感进入的真相出人意外:不是爱者进入被爱者心里,而是被爱者进入爱者心里;不是爱者拥有被爱者,而是被爱者拥有爱者。男女之间的情感进入与肉体进入相反:女性因为属于被动的一方,所以更能进入男性的内心。是的,女性凭着被男性追求、思念、牵念的被动性而首先拥有男性。当然,男性也会努力让对方爱上而进入对方心里并拥有对方。如果说进入与占有同义,那么这种进入更是相互的。

    由此可见,那种主人对奴仆式的占有关系在男女情爱中并不成立。即使存在所谓占有 ——至少也是相互的。

 

周伦佐:爱情不是伟人的事业,绝对排斥征服和占有。在这里,不仅夺取、诈取是可恶的,骗取、求取也是可鄙的。爱情不仅不允许强迫,甚至不允许勉强。征服和占有,只是男性在“英雄时代”对女性绝对支配权的表现。它不是爱的真相,更不是爱的永久性杠杆。占有——植根于人的动物性的原始欲念,它虽然被社会的私有制关系和私有权观念所加强,但终究是人类理性、人性和社会进步所要克服的对象。怎么能把爱情的夹壁看作爱情的本源呢?怎么能把两性关系中的又一重非爱的成分当作爱呢?

爱情的要素只能是:

本源:生欲而非权力欲;

对象:美的价值而非物品;

感受:美感而非肉感;

基础:平等互爱而非支配依附;

形式:相互依存而非互相占有。

让我再从美的“占有”假象说起吧。 美是不能占有的,如同它不能与物品交换一样。 无论“金屋藏娇”还是“密室藏宝”,被占有者紧张珍藏的其实不是美,而是代表着虚荣满足和金钱价值的可炫耀之物。 心理愉悦即美感不体现占有关系,而是美对于生命的普遍心理效应。那种欣赏珍藏之物时产生的喜悦,并不是来自这些物品的美,而是来自这些物品代表的虚荣满足和金钱价值。

互爱乃是美的相互感应而非互相占有。 美被当作使用价值而成为交换、转让、占有的对象,只是美的异化。而且,就在这种条件下,美实质上也不能占有,因为它对于生命的心理效应仍然是共有的普遍的。

一位美女或一幅名画,能引起所有欣赏者的赞叹与爱慕,它们对于生命的心理效应并不限于自己的丈夫或主人。

占有——这只是一种虚拟的私有权观念的假设。因为美不能被使用、消费。

同样是这位美女和这幅名画,它们可以被自己的丈夫和主人甚至很多人观看、打量、欣赏、品味,在引起人们普遍的心理愉悦之后,自己并没有任何损失,更没有被使用和消费掉。如果发生损耗,那也只能来自时间的无情磨蚀。至于丈夫把美女当作女人来对待,主人把名画当作纸张来使用,那么这个过程中造成的损耗,就已超出审美范畴而属于对美的践踏了。

在权力上美是自有的。

在效应上美是共有的。

美在权力上的自有性,产生人对爱的平等要求。

美在效应上的共有性,发生人对美的普遍追求。

甚至现代法律认可的婚姻所包容的,也不是占有事实,而是依存关系。即使法律被事实所欺骗,也不是它的原则本义,而是爱的被实际歪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