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前的一封信

标签:
考研研究生复试对外汉语教师长江 |
分类: 尝试集 |
尊敬的郑老师:
您好!
目前我是一位X研究生--待解的未知数,成绩虽然下来了,但不知是否能进入复试,所以想提前给您说一下自己的某些想法,因为怕进入不了复试抑或进入复试由于专业方面的幼稚而被其他"突击"高手击毙,从此就与之隔绝了,成为永久的缺.
说是自己的想法,其实也是在看了您的视频后突发的灵感,只是一个理念,尚不成型.如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1个人,既然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我认为的"以人为本"更多的就是把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放在首位,而在社会行事的时候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而且越来越强调"互动",那么给学生呈现的教师是不是也可以由1个人变成2个人呢?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时我觉得有时是必要的,我认为教师自己一个人无法很生动形象的完成象"场景对话"这类课程,而2个人就可以很好的按照充分的备课而为学生"表演",甚至可以为学生增加类似"话剧"性质的课程片断,课后还可以由2个老师对学生加以辅导,较之1位教师更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印象更深刻.
以上只是我的一个自认为比较古怪异常的想法,不知道您怎么看.
看到您的 主页上以往的学生那么的优秀,我一开始准备的侃侃而谈顿时烟消云散了,也没了勇气给您直接拨电话,所以发个邮件先"探探路"http://mimg.163.com/js31style/HtmlEditor/face/preview/face20.gif我知道在北京这样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应妄自菲薄,更不应自视甚高,但我想既然舞台摆在自己的面前,那么自己就应该展现自己的highlight给大家,要的不是羡慕或虚荣,只是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对得起为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
还有就是,我是在准备初试的时候看到"教师的行动研究"而想到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在把焦点聚集在学生的同时我想关于教师的地位还是应该予以加强而不是忽视的,延伸到对外汉语,我想到的就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有自己一个明确的哲学倾向,既自己坚持的是哪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自己一直把对外汉语这么一个职业看作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工程"是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延续坚持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一定的哲学素养,中国有影响的哲学家都在古代,近现代几乎是德国的天下,而古代每一位哲学家同时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把两者区分的很明确,哲学只是用来指导自我的思想,从而表诸行动--而非为了炫耀自己有多少个方面的"头衔"--我想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肩负教授好语言这一方面的任务之外,还应该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发扬光大,最起码自己要多少内化一些,这就不可避免的牵涉到教师的自我提高,我想这一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注意的啊?
我个人其他的没什么专长,就是爱在闲暇时胡思乱想,经常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惊座四周,不可理喻.
我一直坚信"思维"要比"思想"重要,但"思想"的影响却比"思维"大的多,一个是制造者一个是影响者,此很多人看到的或者看重的是"思想"而非产生思想的源泉--"思维",这个问题我已经和好多人辩论过了,结果是我的一个比喻"技压群雄"微胜--长江头和长江尾.
第一次谈话就和您唠了这么多,有价值的微乎其微,希望郑老师不会介意.
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