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父子三元帅,兄弟两驸马

(2025-07-08 15:28:44)
标签:

365

父子三元帅,兄弟两驸马

——明代皖东侯门第一家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一次,对守卫京城的诸将士说:“最近听说你们喜欢聚众喝酒,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为丧家之源。一醉之费不知几许,这样下去,怎能不穷?要做到男耕女织,从现在开始应该量入为出,过日子宁可有结余,不要亏空。”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一向主张厉行节约。所以他曾专门召见浙西投降归顺的几位将领说:“我的部将,很多都是皖东、皖北人,勤苦俭约,不懂得奢侈。你们要像他们一样,这么做,才能常保爵位。”话外之意,你们来自富庶的江浙地区,如果不改铺张浪费的习惯,那么,我就会撤了你们的职务。独断专行杀戮众多功臣的朱皇帝对某人或某事有所恶,大臣们几乎都会附和迎合。然而,偏偏有个叫宋晟的武将却撞到了枪口上,结果职务被降了一级,由二品的龙虎将军,调任做三品的武官。这件事,正史一笔带过,没有交代具体原因。不过,有关文章却有流传的版本,说“明朝开国大臣宋晟从南京回家乡定远县祭祖,为显示功成名就,不走途径滁州、定远的陆地近道,居然包租了一艘豪华的大船,绕路回乡。”对此,朱元璋岂能不耿耿于怀?于是对宋晟加以惩戒,《明史· 卷一百五十五 · 列传第四十三》关于宋晟的传记有这样一句话: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罪降凉州卫指挥使。

宋晟,字景阳,定远县积善乡人(辖今吴圩、站岗、长丰县杜集等地)。早年在其家乡沛河下游的寿州蔡城乡炉桥集(今定远县炉桥镇)打工,为财主家在镇外的寿州街一带放马。寿州街距炉桥西门外三里,距离寿州八十七里,位于今淮南市大通区、凤阳县、定远县炉桥镇交界的高塘湖西岸,曾是南京、滁州通往寿州古驿道的最后一站,当时道路两边尽是无边无际的水乡泽国、荒野,这里水草丰茂,几乎没有村庄。宋晟的东家富甲一方,据万历七年的炉桥《东岳庙碑记》载:“有马三千。”年少的宋晟在炉桥是苦孩子、小马夫,寄人篱下。多年后,衣锦还乡,特意从水路经过怀远县、今淮南市上窑,抵达当年的谋生地炉桥(距离其家乡约二十多公里处),炫耀显摆,如此操作,是极有可能的。不过,还有一个原因,注定他要走水路回来,查阅他原配夫人丁氏的墓志,有这样几句话“凤阳府寿州人,十三岁归同郡侯(嫁同为凤阳府后为侯爵的宋晟)”。而丁氏“父总管”,平时“以善行著称乡里”。碑文对丁氏父亲身份的介绍,仅仅用总管两字。如果是元代在寿春设立的安丰路总管官员(正三品),则后一句就会说善行著称郡里,而不是乡里。这样看,宋晟从水路归来抵达炉桥码头,也就好理解了,或者是慧眼识人、对他有恩的岳父家就在炉桥,就是宋晟当年东家的总管;或者是风光归来的信息,从这里顺路传到寿州的岳父家,更为快捷。对宋晟知根知底的朱元璋当然清楚这些,所以对宋的处罚并不是很重,只能算是一种警告。

很多资料对宋晟生平的记载,较为详细。1352年正月,定远富家子弟郭子兴率领数万饥民起兵反元。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占濠州(今凤阳),郭子兴自称元帅,坚守濠州,策应皖北的红巾军。也就是在这一年,定远人宋朝用带领长子宋国兴、次子宋晟,来到濠州,参加农民起义军。次年,赤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几年后,宋晟的兄长宋国兴在攻打集庆(南京)时战死,宋晟继承了哥哥的元帅之职,1357年,他的父宋朝用因年老辞职,被改授为天宁翼元帅,留居建康养老。太祖召宋晟从徽州前线归来,承袭父亲的天宁翼元帅职务。父子三元帅,如此成就,堪称军事佳话。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宋晟来到凉州(今武威市)后,在与元朝残部和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威震西北,屡立军功。1384年,朱元璋召其回京,再三奖励。1386年,升正二品骠骑将军、左军都督府副一品官职,并赏赐甚厚,父祖三代获封官位,太祖命他仍然镇守天下要冲的甘肃凉州。

戎马一生,征战无数,宋晟统兵审时度势,极有章法。1391年八月,任总兵官,率军讨伐寇边的哈密。他发挥骑兵优势,昼夜兼程,从张掖出发,长驱一千多公里,突然抵达哈密城下。杀其国公,生擒哈密王子,俘获一千三百人,以及金印银印和牛羊马等战利品,明军扬威西域。这一仗,宋晟以快取胜,为自己东征西讨的战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兵无常形,随机应变,宋晟用兵,也有慢节奏的战法。也就是这种慢腾腾进军的策略,为他本人和全家赢得了最大的成就,明成祖时,官封西宁侯,两个儿子宋琥、宋瑛先后娶成祖朱棣之女安成公主、咸宁公主,兄弟俩一登龙门,身价倍增,皖东侯门第一家,名归实至。

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为何如此看重太祖旧臣宋晟呢?这当然不是因为洪武三十一年(1398),宋晟率部,随从当时的燕王朱棣出塞打仗,担任左翼部队,有交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巧妙地支持了朱棣争夺皇位的举动。1399年,朱棣从北方起兵,一路南下,以除奸臣等借口发动针对侄儿建文帝的兵变叛乱。建文帝的军队,连吃败仗,形势岌岌可危。情急之下,下诏命天下文武官员,率义勇“平寇”,保卫京城南京,保卫自己。作为统领西北精锐之师的宋晟是怎么响应落实的呢?他表面上听从,行动上却动作迟缓,隔岸观火,迟迟不到位,不愿夹击燕王朱棣的军队,任凭燕军大举南下。后人用“缓师”这两个字来评论宋晟对朱家叔侄争锋的态度。故而朱棣获胜登基后,很是感谢宋晟,加封西宁侯,连嫁两位公主入宋家,宋家两子皆驸马。从此宋晟成为明代最大的皇亲,工作职责为驻守西北,专门负责西北地区的军政和民政。

宋家驸马庄遗址位于今肥东县撮镇马桥东陈湾村,至清末已荒废,成为一片瓦砾。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一门双驸马,百世永流芳”的对联,倒是和诸多有关宋晟一家的传说故事一起,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天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