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名将也有儒雅的风范
(2024-10-17 10:41:00)
标签:
365 |
名将也有儒雅的风范
——谈长篇历史小说《时光的背影》中再现的“另一个”戚继光
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兵器专家、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戎马生涯中,曾转战南北,战功彪炳千秋。
黄深厚新著长篇历史小说《时光的背影》,巧妙截取戚继光蒙冤受曲、“夺俸”、无奈解甲、返乡祭祖、病逝的系列情景,艺术地表现了主人公与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众多文人学子的交往,着力刻画出学识渊博、文采出众的“另一个” 戚继光,完美地展现了其文雅的一面,使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有全方位的认知和感受。
一、烘云托月,从侧面描写中展示将军也是久负盛名的诗人
侧面描写,即间接地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时光的背影》第一章就通过徽州新安文人汪道会之口,点明戚将军更是诗人,“不仅用兵如神,而且下笔如神。”如此高度评价,为全文刻画戚继光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说交代社会背景的序言之后,以戚继光于广东总兵任上辞职,轻车简从,回原籍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祭祖为开端。此程一路北上,途经好友进士身份的戏曲家、文学家汪道昆退隐的皖南徽州歙县千秋里松明山村。汪道昆特意安排兄弟汪道会前往故乡休宁县境迎接戚继光一行。
作为新安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汪道会,谈及戚继光的诗歌,如数家珍,不仅给予“顺手拈来,浑然天成;格律严谨,境界高深”的点评,而且动情地说“我们打内心佩服。”这一句,极为简短,却意味深长,潜台词丰富。可以想象,戚继光的诗歌,在当时文人的圈子里,流传广泛,好评如潮。
这里的“我们”,应该是汪道昆、汪道贯和汪道会自己,汪家三兄弟皆为文人雅士,汪道昆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工杂剧,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齐名;汪道贯和汪道会时称“二仲”,意思是大哥之下,才华不分高低的兄弟。
可以说,汪氏兄弟对戚继光诗作的折服,具有代表性。因此,战场之外,戚继光的诗人身份,已生根。
娓娓道来,汪道会对戚继光的诗作,异常熟悉。诸如“不见郎君到,但见塞雁归。鸿归知妾意,故向楼前飞。”甚至连戚将军在军中发明的“密码诗”, 汪也十分清楚。
我们看到,小说铺展汪道会对戚继光诸多作品的赞誉,恰恰是不断强化了烘托的功效。读者瞬间就能感悟出人物的身份、才华、声誉等方面的信息。
二、横云断岭,一桩文坛悬案,凸显戚继光非凡文采
人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兼有文人气质的戚继光,曾写过“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的诗句,四处奔波,匆匆忙碌的今生,被江花边月所笑。而汪道昆笔下的诸多人物,形形色色,投机钻营,贪欲无度,又何尝不是随缘的笑料?
对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春香,戚继光建议改名为春梅。同时,他根据作品中三位女主人的名字,提炼出《金瓶梅》这一书名。
汪道昆由衷感叹:曾经并肩抗倭的战友,如今是携手著书的同道。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然而对于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众口纷纭,没有定论。不过,《时光的背影》一书,依据有关汪道昆是作者的论述,开发拓展,合理加工,从戚继光善用方言、俗语(其所著兵书和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曲军歌《凯歌》,都有这样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他细节中,梳理演绎出戚继光参与了该书创作的结论。通过一桩文坛悬案,生动地表现了戚继光与当时大名士的交往,以及点石成金的文采。不仅有传奇的色彩,而且为人物形象的拓展、提升,创造了契机。
文武老臣重逢,情节得以发展。正面描写中,通过人物对话,穿插回忆等场景,戚继光的阅历、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文学才华,淋漓尽致,就在眼前。当然,切磋是双向的,汪道昆对戚继光的文章,给出了极为中肯的点评“文章纵横驰骋,笔记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繁杂,但篇篇写得奇妙。”
汪道会对戚继光的褒扬,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而汪道昆对戚继光的钦佩,则表现在文章方面。两者综合,小说完美地照出了戚继光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三、翰墨飘香英雄气,笔力矫健,挥洒银毫真名士
防患于未然,先谋后动。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色,小说时有兼顾。
现场,王世贞的兄弟,人称“真才子”的王世懋,进一步评价戚继光的书法:“有廋金体味,藏锋有力”、“率意之极,不拘绳墨”、“真是能文善武大将军,挥洒银毫一名士”。
这一章,名家荟萃的场合,戚继光笔走龙蛇,尽显风流。而小说也实现了在典型环境中对典型人物的再现。
《时光的背影》后半部,有戚继光无私地为乡亲们题字的场景,不过依然选择了略写的手法。通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有详有略的布局安排,使行文摇曳生动,点面结合,对突出人物特征,无疑起到了点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