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评论:名将也有儒雅的风范

(2024-10-17 10:41:00)
标签:

365

名将也有儒雅的风范

——谈长篇历史小说《时光的背影》中再现的“另一个”戚继光

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兵器专家、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戎马生涯中,曾转战南北,战功彪炳千秋。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明代典籍如此评价戚继光率领亲手打造的“戚家军”,以狂飙扫落叶的气概,彻底荡平了为害东南沿海地区十多年的倭患,解民倒悬,安定一方。其实,身为统帅千军万马的武将,戚继光也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朴实无华、直抒胸臆的豪迈情怀,无疑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完美诠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由于戚继光在军事方面业绩非凡,光彩夺目;其儒雅的风范,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造诣,却鲜为人知。

黄深厚新著长篇历史小说《时光的背影》,巧妙截取戚继光蒙冤受曲、“夺俸”、无奈解甲、返乡祭祖、病逝的系列情景,艺术地表现了主人公与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众多文人学子的交往,着力刻画出学识渊博、文采出众的“另一个” 戚继光,完美地展现了其文雅的一面,使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有全方位的认知和感受。

一、烘云托月,从侧面描写中展示将军也是久负盛名的诗人

侧面描写,即间接地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时光的背影》第一章就通过徽州新安文人汪道会之口,点明戚将军更是诗人,“不仅用兵如神,而且下笔如神。”如此高度评价,为全文刻画戚继光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说交代社会背景的序言之后,以戚继光于广东总兵任上辞职,轻车简从,回原籍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祭祖为开端。此程一路北上,途经好友进士身份的戏曲家、文学家汪道昆退隐的皖南徽州歙县千秋里松明山村。汪道昆特意安排兄弟汪道会前往故乡休宁县境迎接戚继光一行。

作为新安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汪道会,谈及戚继光的诗歌,如数家珍,不仅给予“顺手拈来,浑然天成;格律严谨,境界高深”的点评,而且动情地说“我们打内心佩服。”这一句,极为简短,却意味深长,潜台词丰富。可以想象,戚继光的诗歌,在当时文人的圈子里,流传广泛,好评如潮。

这里的“我们”,应该是汪道昆、汪道贯和汪道会自己,汪家三兄弟皆为文人雅士,汪道昆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工杂剧,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齐名;汪道贯和汪道会时称“二仲”,意思是大哥之下,才华不分高低的兄弟。

可以说,汪氏兄弟对戚继光诗作的折服,具有代表性。因此,战场之外,戚继光的诗人身份,已生根。

娓娓道来,汪道会对戚继光的诗作,异常熟悉。诸如“不见郎君到,但见塞雁归。鸿归知妾意,故向楼前飞。”甚至连戚将军在军中发明的“密码诗”, 汪也十分清楚。

我们看到,小说铺展汪道会对戚继光诸多作品的赞誉,恰恰是不断强化了烘托的功效。读者瞬间就能感悟出人物的身份、才华、声誉等方面的信息。

二、横云断岭,一桩文坛悬案,凸显戚继光非凡文采

     戚继光一行,入住汪道昆庄园。戚与汪,叙旧、闲谈之外,实则是一场以文会友,高手切磋的真诚交流。脱下战袍的戚继光将自己准备刊印的《止止堂集》交给汪审阅,并请他题序;汪道昆也把刚写完初稿、尚未确定书名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交给戚继光赏读,倾听其建议。由于这部小说内容敏感,有很多红杏出墙、非常露骨的情色描写,尽管人物活动的时代是北宋后期,但其中所揭露的社会问题,却和“大明现状,一模一样。”因此,作者不便也不能署名。

     两人把酒畅叙间,由美酒说到距离戚继光出生地不远的兰陵,而兰花又是君子之交的象征,戚继光忽然握住了灵感,建议作者托名为“兰陵笑笑生”。

人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兼有文人气质的戚继光,曾写过“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的诗句,四处奔波,匆匆忙碌的今生,被江花边月所笑。而汪道昆笔下的诸多人物,形形色色,投机钻营,贪欲无度,又何尝不是随缘的笑料?

对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春香,戚继光建议改名为春梅。同时,他根据作品中三位女主人的名字,提炼出《金瓶梅》这一书名。

汪道昆由衷感叹:曾经并肩抗倭的战友,如今是携手著书的同道。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然而对于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众口纷纭,没有定论。不过,《时光的背影》一书,依据有关汪道昆是作者的论述,开发拓展,合理加工,从戚继光善用方言、俗语(其所著兵书和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曲军歌《凯歌》,都有这样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他细节中,梳理演绎出戚继光参与了该书创作的结论。通过一桩文坛悬案,生动地表现了戚继光与当时大名士的交往,以及点石成金的文采。不仅有传奇的色彩,而且为人物形象的拓展、提升,创造了契机。

文武老臣重逢,情节得以发展。正面描写中,通过人物对话,穿插回忆等场景,戚继光的阅历、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文学才华,淋漓尽致,就在眼前。当然,切磋是双向的,汪道昆对戚继光的文章,给出了极为中肯的点评“文章纵横驰骋,笔记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繁杂,但篇篇写得奇妙。”

汪道会对戚继光的褒扬,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而汪道昆对戚继光的钦佩,则表现在文章方面。两者综合,小说完美地照出了戚继光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三、翰墨飘香英雄气,笔力矫健,挥洒银毫真名士

   参加肇林诗社活动,游齐云山后,故事情节继续发展,戚继光告别汪道昆等人,去往浙江杭州,故地重游;然后来到江苏太仓,专程拜访故交——另一位文坛领衔人物兼江南杰出的书画鉴藏家、评论家王世贞。

   处境堪忧,被朝廷无情抛弃的戚继光,此行除完成汪道昆的托付,说服王世贞也参与《金瓶梅》的创作活动之外,更有一个含而不露的重要目的,那就是倘若戚家遭遇不测,希望大名鼎鼎的王世贞为自己的《止止堂集》写序,从而肯定成就,洗刷不白之冤。当时,王世贞所写的序,“数言褒赏,身价骤起。”对此,戚继光当然十分清楚。

防患于未然,先谋后动。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色,小说时有兼顾。

  王世贞优雅的园,曲径通幽,亭台轩榭,假山数重,小桥流水,为本地第一私家园林。主人早有准备,请戚继光题写“琅琊别墅”院名。

  此前,戚继光曾为汪道昆留字,继而在齐云山题字刻石留念,不过交代的都很是简略,唯有这一次,小说通过典型而逼真的场面描写,借权威王世贞的介绍,读者真切地感受了戚书法的风格:行书宋意很浓,大有黄庭坚和米芾的笔意;楷书又有台阁体的味道,不减晋、宋诸贤气格。

现场,王世贞的兄弟,人称“真才子”的王世懋,进一步评价戚继光的书法:“有金体味,藏锋有力”、“率意之极,不拘绳墨”、“真是能文善武大将军,挥洒银毫一名士”。

这一章,名家荟萃的场合,戚继光笔走龙蛇,尽显风流。而小说也实现了在典型环境中对典型人物的再现。

《时光的背影》后半部,有戚继光无私地为乡亲们题字的场景,不过依然选择了略写的手法。通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有详有略的布局安排,使行文摇曳生动,点面结合,对突出人物特征,无疑起到了点染的作用。

  小说至第十章,戚继光的文人形象得以充分展示,归来的戚继光,当之无愧的文化名人,活在另一种状态中。

   戚继光回原籍祭祖,建怨穷塔,凿日月井,兴修水利工程,可以视为小说的高潮部分。期间穿插了戚参加的众多文化活动,如扶植定远诗社、举办赛诗会、寻访阴陵楚汉古战场和中九华寺等。所有这些都使“另一个”戚继光的形象更加丰满。给人以水到渠成、贴切自然之感。纵观全书,作者采用了由远渐近法、重作轻抹法、虚实结合法诸多写法,廷伸了文脉,丰富了作品的肌理层次,所以戚继光的风采,得以充分展示。当然,这部小说也有值得推敲之处:有的场景还比较粗糙,矛盾冲突不够紧张,但该书布局宏大,时空体系严谨,重点突出,文白与方言结合的语言,对全面表现主要人物,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说:创作这部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另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